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文件及解读 > 上级文件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环境污染整治行动方案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04-10-19 10:12 浏览次数: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浙江省环境污染整治行动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〇四年十月二十七日


浙江省环境污染整治行动方案

为保证环境污染整治行动的顺利实施,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污染整治工作的意见》(浙政发〔2004〕42号),制定本方案。

一、整治重点和总体目标

从2004年到2007年,在全省开展以八大水系和11个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为重点的环境污染整治行动(简称“811环境整治行动”),通过对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企业的整治,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环境执法和监测。到2007年,全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趋势基本得到控制,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县以上城市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率先建成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环境污染防治能力明显增强,环境质量稳步改善。

二、水环境整治

(一)整治目标。

八大水系和主要湖泊、水库、河网水体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60%以上;地表水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60%以上,其中钱塘江流域达到70%以上;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85%以上。

(二)工作内容。

1.建立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管理制度。

2.组织实施钱塘江、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金华江流域“碧水行动”计划。

3.编制瓯江、甬江、飞云江、鳌江、曹娥江(包括鉴湖水系)、椒江(包括温黄平原河网)水污染防治规划,并组织实施。

4.制定城乡一体化的给排水计划,建立合格(规范)的饮用水源保护区。

各流域防治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由各有关市政府负责,其中钱塘江、瓯江等跨市行政区域的,由省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协调。

三、工业污染整治

(一)整治目标。

工业废水、废气排放达标率不低于9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不低于80%;无危险废物排放,废旧放射源集中收贮率达到100%。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和省级重点环境污染整治企业的污染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二)工作内容。

1.取缔“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

2.关闭、取缔列入原国家经贸委关于《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中的项目。

3.限期关闭未经工商登记、环保部门审批的污染企业,在规定期限内未依法办理工商登记和环保审批手续的,一律予以取缔。

4.污染物排放不能稳定、达标生产的单位,由当地政府于2004年底前下达限期治理决定,2005年底前完成限期治理任务;不能限期完成治理任务的,由当地政府责令停业、关闭。

5.对超标、超总量排放污染物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6.严格控制工业废水排入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的比例,排入的废水必须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7.规范工业企业排污口和清下水系统排放口设置,完善清污分流。重点污染源安装在线监测装置和等比例采样器,并与环保部门联网。

8.加快火电厂脱硫步伐,新建和在建火电厂同步配套建设脱硫设施;对现有的35吨以上燃煤锅炉实施脱硫工程,脱硫率达到50%以上。

9.2007年底前淘汰所有水泥机立窑。

四、城镇环境污染整治

(一)整治目标。

加快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到2007年底,县级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58%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2%以上。大气环境和声环境质量按功能区要求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二)工作内容。

1.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到2007年底,全省所有县及县以上城区(镇)建成污水处理厂;经济发达、人口集中的中心镇和工业开发区(园区),根据环境保护和治理要求,建设污水处理厂。

2.建设和改造污水收集系统。新建污水处理厂收集系统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使用;加快原有污水处理设施的改造,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2007年底前基本达到设计要求。

3.加强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督管理,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达标率达到80%,并对污水处理厂污泥实行无害化处置。

4.加快实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按照垃圾处理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的要求,积极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加快生活垃圾焚烧、填埋处理设施建设。

5.强化城市大气和噪声污染防治,巩固和扩大“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禁燃区”。

五、农业农村污染整治

(一)整治目标。

调整养殖结构,控制养殖密度,开展畜禽污染整治,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通过减量、增效,控制化肥、农药污染。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达到6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30%;农村生活污水净化处理率达到20%以上。

(二)工作内容。

1.根据水源保护要求,划定“禁养区”、“限养区”, 限期搬迁或关闭“禁养区”内的规模化养殖场。

2.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建设,提高畜禽排放物处理率和综合利用率。同时,重视做好海洋养殖污染的治理工作。

3.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广使用有机化肥,削减化肥、农药施用量。

4.大力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万里清水河道整治”、“千万农民饮用水”和“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六、环境监控设施建设

(一)建设目标。

基本建成全省环境质量自动监控网络以及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全面提高环境监控能力和水平。

(二)工作内容。

1.加快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并实现省级联网,其中2005年底前建成25个水质自动监测站。

2.加快建成空气自动监测站,并实现省级联网,其中2005年底前建成24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

3.各污水处理厂总排放口按要求建设在线监测装置,并实现省级联网。

4.对省级重点污染源(包括水、气)实行在线监测,并实行省级联网。

七、组织实施

(一)环境污染整治实行地方政府首长负责制,按照分级负责的要求,进一步分解落实整治工作的任务和责任。2004年底前,各地要根据本行动方案,制定具体的环境污染整治实施方案,并对省级重点环境污染整治企业开展整治。省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确定的工作职责(另行下发),加强协调,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对省政府确定的环境污染整治工作任务,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细化,提出具体可操作的意见,并指导和督促各地贯彻执行。

(二)加强依法行政,强化监督检查,对违反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要严肃查处。各地要定期组织有关部门、新闻单位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展专项检查,检查情况要及时通报,检查发现的严重环境违法行为要予以曝光,并根据《浙江省环境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三)加强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监控,定期发布环境信息。其中八大水系和钱塘江、瓯江跨市行政区域水体交界断面水质以及各市城区的空气质量由省环保局在省级主要媒体向社会公布。省级环境保护监管区整治进度、重点污染源整治达标情况和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达标情况由当地环保部门进行通报或公示。

(四)加强对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污染整治工作重要意义的宣传,营造环境污染整治的氛围。各地要结合每年的“世界环境日”,组织开展环境保护宣传,努力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

(五)制定环境污染整治目标考核办法,省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分年度对各市环境污染整治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将与干部政绩考核挂钩,与省级财政转移支付挂钩。

附件:1.浙江省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重点及责任分解表

           2.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名单

           3.第一批省级重点环境污染整治企业名单

 

附件2

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名单

序号   重点区域   名称   主要控制内容

1   椒江   外沙岩头化工医药基地   50多家医化企业废水、废气达标排放,区域性恶臭现象基本消除。

2   黄岩   化工医药基地    2005年底前完成外东浦、王西医化企业的关停整治工作。王西和外东浦医化企业关停,80多家医化企业综合整治,淘汰关闭治理无望的小规模医化企业。

3   临海  水洋化工医药基地   29家医化企业综合整治,淘汰关闭治理无望的小规模医化企业,剩下的企业做到废水、废气达标排放,危险废物得到妥善处置。区域性恶臭现象基本消除。

4   上虞  精细化工园区    100多家医化企业废水全面治理达标进管,上虞市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医化企业工业废气治理达标。园区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建成投运。园区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

5   东阳   南江流域化工工业横店集团等   医化企业整治,横店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南江水质逐步好转,基本达到环境功能区要求。

6    新昌  江流域新昌嵊州段    新昌医化企业全面治理达标,冷却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5%以上。建成嵊新污水处理厂并正常运行。新昌江新昌——嵊州交接断面水质达到三类标准,到2007年有80%以上时间达到环境功能区要求。

7   衢州  沈家工业园区   化工工业40多家医化企业综合整治,淘汰关闭治理无望的小规模医化企业,2007年前完成搬迁改造其他医药、化工企业。

8   萧山东片    印染、染化工业   萧山东片大型污水处理厂工程一期30万吨/日和配套的污水收集管网建成投运,并做到达标排放。萧山各印染、染化、农药、化工企业均实现废水、废气达标排放。萧山东片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9   平阳   水头制革基地    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确保污水处理能力超过日污水最大产生量;各污水处理装置实现达标排放。完成制革基地改造,推进无铬生产工艺。制革污水处理污泥全部得到妥善处置。鳌江水质得到改善。

10   温州   市电镀工业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总体布局,淘汰厂址敏感、污染严重的小型电镀企业。其他所有电镀企业全部达到整治要求,做到稳定达标排放,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削减,电镀污泥得到妥善处置。

11   长兴   蓄电池工业   加强蓄电池行业污染整治,扶强汰劣,解决“低、小、散、乱”问题。各蓄电池企业实现全面达标排放。加强废旧蓄电池回收、处置工作。

 

附件3

第一批省级重点环境污染整治企业名单

序号所在市企业名称


杭州

       1.杭州四堡污水处理厂   

2.杭州七格污水处理厂

3.富阳金秋化工有限公司

4.杭州龙山化工有限公司

5.杭州帝凯化工有限公司

6.杭州吉华化工有限公司

7.建德市大洋化工有限公司

8.杭州丰汇发酵有限公司

9.杭州萧湘颜料化工有限公司

10.建德味精厂

 

        温州

11.温州市污水处理厂

 

嘉兴

12.嘉兴市联合污水处理厂

13.海宁市盐仓污水处理厂

14.海宁市钱江生物股份有限公司

 

湖州

15。湖州德清县漂莱特有限公司

 

绍兴

16.绍兴上虞市污水处理厂

 

金华

17.浙江蜜蜂集团横店集团

18.家园化工有限公司

19.横店污水处理厂

20.东阳市化学工贸有限公司

21.浙江味元食品有限公司

22.浙江金华中元化工有限公司

 

衢州

23.衢州巨化集团公司

24.衢州新衢江味精有限公司

25.开化县清华化工有限公司

26.江山市恒昌皮革有限公司

27.江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28.常山化工有限公司

29.开化合成材料有限公司

30.浙江通天星集团制革厂

31.常山爱科化工有限公司

32.常山富盛化工有限公司

33.沈家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

34.衢州劲大工贸有限公司

35.舟山定海区爱迪亚营养科技开发公司

36.丽水青田县黄羊钼矿

信息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