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五年科技工作总结 2012年以来,我县科技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省级创新型县为载体,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动企业科技创新,不断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县连续第七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被列为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县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一)着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近五年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县建设的实施意见》、《嘉善县科技银行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实施办法(试行)》、《嘉善县科技创新券实施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加快发展众创空间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意见,认真贯彻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企业研究开发费加计抵扣等政策,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扶持。近五年全县共落实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抵扣企业所得税6.28亿元、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超过6亿元。 2.加快科技金融结合。设立科技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和种子资金,近五年共发放种子资金817万元,扶持科技型初创企业发展壮大。设立了2亿元的政府引导基金母基金,以及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开展了科技银行试点,组建了民间投融资服务中心,大力推进资本市场融资和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贷款等金融业务,已先后为23家科技型小微企业发放贷款超过1亿元,有14家企业分别在创新板、新三板和浙江股交中心挂牌融资。 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专利申请和专利技术产业化的资助,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自主发明、创造,积极培育各级专利示范企业,加大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力度,分层次有重点地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工作的指导。近五年来,全县累计申请专利17865件,其中申请发明专利1785件;授权专利12767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92件;新培育省级专利示范企业5家、市级专利示范企业24家、县级专利示范企业79家。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托管工作成为全省试点并获8万元奖励;省知识产权示范县创建工作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顺利通过了省知识产权局组织的专家验收。 (二)着力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1.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推进各级创新型试点示范企业培育,以主导产业龙头骨干企业为重点,引导支持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培养引进创新人才,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力度,促进企业产品升级和结构调整。近五年全县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2家、省级创新型试点示范企业9家、省级科技型企业149家。到2016年10月底,全县累计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8家、省级创新型试点示范企业11家、省级科技型企业299家。 2.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把企业研发机构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载体,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技术中心、企业研究院等各类研发机构。促进校企“联姻”,鼓励和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开放、集聚,帮助企业提高创新能力。近五年新增省级企业研究院4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18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25家,县级企业研发中心49家。到2016年10月底,全县共培育各级企业研发中心159家,设立院士工作站5个、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1个、省级博士后工作站2个。 3.加强技术攻关。大力组织实施科技项目,加强政策支持,重点抓好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共性技术攻关,以及推进行业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产业化。近五年全县共组织实施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33项,列入省级新产品计划1270项;昱辉阳光的“铸造类单晶硅片”列入国家战略性创新产品,嘉善新华昌木业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竹木复合结构理论的创新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5年全县R&D经费支出达到11.7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78%;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40.78%,居全省前列。 (三)着力强化创新平台建设,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1.打造科技孵化平台。以建设国家级孵化器——嘉善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为重点,努力构建“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孵化链条,打造“孵化-转化-产业化”创新链嘉善模式,为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和转化科技成果提供创新平台。近五年来,县科创中心二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2.2万平方米的罗星加速器建成启用。目前,县科创中心孵化总面积已达到16.5万平方米,累计孵化企业289家,毕业企业63家,培育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累计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427人(其中归国留学人员75人)。2015年,科创中心孵化企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66651.77万元,上缴税金1391.83万元。近五年县科创中心先后被认定为嘉兴市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嘉兴市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和浙江省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2015年被科技部列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示范单位。 2.加强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对中科电声7个行业创新服务平台的服务和支持,推进平台围绕“机器换人”“两化融合”等企业技术需求,与县内企业开展深层次合作,为企业提供专业、优质、高效的服务。近五年来,中科电声累计为100余家企业提供产品检测等技术服务;西南自动化研究所长三角分所参与机器换人项目15项,合作企业40余家,合作领域涉及机械、轴承等行业;中科辐射在高分子超细粉体制备、工程塑料改性等领域与县内外企业开展技术合作,转化推广了一批科研成果;中科空间先后与县住建局(人防办)等开展技术合作,开发了三维虚拟仿真系统等遥感、虚拟现实技术成果应用项目。 3.推进科技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嘉善科技综合服务中心建成投入使用,与上海技交所联网合作,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虚拟市场、网上技术交易市场,实时显示成果交易信息。整合县生产力促进中心、上海伯瑞杰、佰腾科技、中科联政、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检验检测机构等县内外社会化中介服务资源,吸引风险投资、基金公司、法律财税等机构入驻,为企业提供科技信息、知识产权、科技评估、融资、财务、法律等一站式服务。 (四)着力完善协同创新机制,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 1.深化科技接轨上海。深入落实“与沪杭同城”战略,上海市科委、浙江省科技厅、嘉善县政府建立三方科技合作机制,推动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将“推动建设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列入年度工作计划。每年举办“上海-嘉善科技对接交流活动”,有多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引进上海交大在嘉善设立技术转移中心,与张江、紫竹、杨浦等科技园区建立长期紧密合作关系。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全县共签订接轨上海科技合作协议300多项,合同金额7.47亿元。 2.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开展了“百企进高校、高校进百企”系列活动, 组织企业到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声学所、嘉兴学院等高校院所考察交流,组织“院士专家教授嘉善行”“浙工大海外人才专家教授嘉善行”等活动,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对接合作,帮助企业解决了一批技术难题。近五年组织开展科技对接活动90多次,全县企业与高校共建的县级产学研基地达到19家。 (五)着力促进农业社会科技,惠民科技不断发展 1.努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围绕精品农业发展,组织实施了一批农业科技项目,加强农业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应用,提升农业产业技术水平。探索建立有效的、可持续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大力培育农业创新型企业,支持有条件的农业企业组建企业研发中心。近五年来共列入国家星火计划项目9项、省级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6项,列入省级农业科技企业3家、省级农业企业科技研发中心2家,组织实施县级农业科技项目42项。 2.加强社会领域科技工作。进一步突出重点,集中资源,组织实施一批节能减排、生态建设、低碳经济、公共卫生和教育科研等领域的科技项目,加强科技成果示范和推广应用,增强科技服务民生能力。近五年来共组织实施节能减排科技项目16项、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推广项目64项、教育科研项目11项。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县被列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3.加强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抓好强震台建设和运行,加强抗震设防管理。认真组织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增强地震科普宣传活动实效。 二、今后五年科技工作思路 今年五年,我县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开放创新协同机制,强化创新人才培育与引进,促进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为嘉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和动力。 主要发展目标是:以建设“一县两区”(即建设创新型县、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载体,力争实现“三个倍增”“四个领先”(即发明专利授权量、高新技术企业数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实现倍增;R&D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万人拥有R&D活动人员数、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等指标全省领先)的目标,全面建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和县域示范引领作用的创新型县,科技进步水平综合评价位次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主要任务是: (一)推动产业技术升级,提升产业层次。立足全县产业基础和优势,加强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以及节能环保、通用航空等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把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研发作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推动嘉善木业家具、纺织服饰等传统特色产业结构优化。围绕嘉善新兴产业培育方向,加快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重点产业技术联盟建设,加强龙头骨干企业与配套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和协同制造。 (二)培育企业创新主体,增强创新能力。实施科技型企业引育计划,着力引进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各类研发机构,提升企业研发能力。鼓励企业牵头,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申报国家、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共享科研成果,形成创新利益共同体。 (三)加快科技平台建设,优化发展空间。推广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构建一批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四众”支撑平台,全力打造“创客嘉善”品牌。积极参与沪杭创新走廊建设,整合全县科技创新资源和要素,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主平台建设,全力打造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产业链。依托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嘉善县电子信息产业园和姚庄经济开发区三大工业主平台,发挥平台中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明确特色产业发展定位,积极争创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四)培育和发展科技服务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进一步加大对科技服务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围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科技信息、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金融以及专业技术服务等领域,重点开展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科技服务机构培育和引进、科技服务人才引育等方面工作。积极推进科技大市场建设,通过政府搭台、中介联姻、企业唱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引进高等院校技术转移中心设立分支机构,大力培育和发展科技中介机构。 (五)加快农业和民生科技发展,提升科技惠农惠民水平。加强农业高科技园区、科技示范基地、特色产业园、农业科技示范户建设,加强种子种苗工程建设,大力引进农业新品种(系)。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大力培育农业科技型企业、科技型合作社等创新主体。加强环境治理技术示范应用,深入实施“五水共治”、“五气共治”和土壤污染综合治理等工程。积极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 (六)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打造区域核心竞争力。强化企业知识产权创造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大知识产权投入和开发力度。加快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标准和品牌战略实施,鼓励支持企业制(修)订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鼓励和支持出口企业在境外申请专利、注册商标、质量认证,推动国内品牌发展成为国际品牌。 (七)推进融合发展战略,构筑开放合作新格局。加强科技接轨上海,积极探索跨区域合作发展新模式,特别要加强与上海科技部门、高科技园区、孵化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服务中介等6个方面的合作。鼓励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省重大创新平台等优质创新资源入驻嘉善设立研发与创新服务机构,建立分部、分园或研发、中试基地。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健全国际化创新资源引入机制,提升嘉善整体创新和开放水平。 (八)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创新治理体系。建立跨部门的会商沟通机制,综合研究推进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探索采取综合性普惠政策,加强政策的对接和落实,统筹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完善科技创新券的应用试点,引导中小微企业加强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及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服务平台的对接。大力实施大众创业促进机制改革,推进上海人才创业园建设,建立大学生创业学院,完善创业创新引导和服务机制,构建充满活力的创业创新生态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