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示范点 > 五个先行区 > 生态优势转化先行区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及在嘉善的实践
发布日期: 2021-11-15 11:54 浏览次数:

浙江是“两山”理念的诞生地,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嘉善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县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率先打造了平原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县域样板。2013年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2019年被列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为全国唯一的“双示范”区。当前,嘉善紧抓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家战略机遇,坚持生态优先、创新发展,主动探索开辟一条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子。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内涵和实践维度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学说,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当代中国以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和东方智慧。习近平在主政浙江期间,面对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的自然资源现状,在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矛盾的过程中,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认识,形成了绿色发展观,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最为著名的科学论断之一,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独特价值和理念追求,完全可以说,“两山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全球语境下的国际表达。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推动和领导着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加成熟,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对生态文明的极端重要性再次作了阐述,提出了六大原则(具体见下面阐述),标志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全面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主要由习近平同志创立的系统、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全景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全貌。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围绕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这一核心命题,深刻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构建了完善的理论体系。概括起来有六项原则,也称“六观”:

一是生态价值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倡导人对自然的使用转变商品化的态度,转变经济人的思维惯性。

二是绿色发展观。“两山”理论为代表的绿色发展观,否定了西方不可持续的现代化发展路径,清晰界定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统一的关系,为可持续发展贡献了积极的中国方案。

三是基本民生观。“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以人民为中心的坚定立场,回应了人民对于生态环境美好的向往。

四是整体系统观。山水林田湖草统筹兼顾的整体系统观,强调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要坚持“整体施策”。

五是生态法治观。“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的生态法治观,针对当前我国环境法律和制度建设依旧不够完善的现实状况,提出要不断“强化制度创新”。

六是共赢全球观。“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共赢全球观,生态环境挑战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也是全世界应该共同关注、深度合作的长远事业。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维度

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要有几个实践维度:

一是树立生态理念和生态导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跨越式发展和粗放式的发展赶超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是背后的代价也是巨大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不断凸显,集中表现为环境污染事件及由此造成群体性事件的高发。要从根本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要转变执政理念,跳出传统的GDP至上的思想桎梏,坚持“生态优先”,充分体现绿色政绩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从创新执政理念、提升执政水平的角度审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把生态执政理念体现在治理的方方面面”。

二是创新绿色发展方式。“两山”理念之所以最能代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要求,是因为它重新定义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中国要追求绿色发展,但“绿色发展不是原始发展,不是停滞不前,更不是画地为牢,而是独辟蹊径地追求可持续发展。”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是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产业生态化就是以生态优先来规划并指导产业发展,让绿色产业更多,生态产业化就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而一个地方要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

三是推进生态系统治理。习近平同志用“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形象描述了生态环境具有的跨区域、公共性的特征。自然界是一个整体,一个环节被破坏,往往会带来连锁效应,必须系统治理:一是要素协同,即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如我省率先提出的“五水共治”,就是要素协同的科学方法。二是行政协同,不同部门在生态治理中各司其职,就要发挥合力,以往的生态治理容易出现“九龙治水,层层失守”的问题,其实就是合力不足。三是方法多元,多措并举,综合运用行政的、技术的、法律等手段解决生态问题。

四是加强生态制度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不能仅仅依靠政治自觉,而且需要强大的法治保障。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生态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十八大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渐健全,但基于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紧迫形势,必须加快相关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用更加严格的制度来规范绿色生产、倡导绿色生活,依靠全民共建生态文明;建立明确的责任追究机制,避免不作为、乱作为现象。

二、嘉善“四个维度”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探索

嘉善多年来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围绕“生态立县”,坚持把生态环境作为核心竞争力来培育,结合自身实际创新绿色发展方式、提升科技实力,推进生态系统治理、不断创新生态体制机制,积极打造符合平原地区实际的“两山”样本。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省级生态县”“国家生态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荣获省“五水共治”先进县,成为全省首个实现国家级生态镇全覆盖的县(市)和杭嘉湖平原地区首个通过国家生态县考核验收的县(市),列入全省十个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样本县。具体做法有:

(一)以生态文明为导向,实施“生态强县”发展战略

从全国来看,嘉善县提出“生态立县”、编制生态规划都是比较早的,而且科学性、系统性、全局性较强。如2010年,嘉善县编制了《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这不仅是嘉兴市首个县级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在全省各县(市、区)中也处于领先位置,同时,县发改委、经贸、建设等部门也分别编制了相应的专项规划。2019年以来,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推向纵深,嘉善的《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2021-2035)》中显示出更高频的跨区域元素,初步构建生态一体化新格局。

嘉善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指标评价,充分结合了县域实际,针对各部门、单位、各乡镇分类考核,注重预期研判,不求一时之功。近年来,在县级对各单位的年度综合考评及对干部政绩评价、提拔任用中,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结果的运用比例不断提高,充分体现绿色政绩观,同时推行100%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刚性约束可见一斑。 

在强制性制度基础上,嘉善县进一步依靠经济激励手段推进生态建设,设立了生态建设专项资金,县财政每年安排3500万元资金对生态示范创建、绿色系列创建、农村环境建设等予以重点补助,积极探索排污权交易,将交易资金反哺生态建设,同时,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生态工程建设,进一步建立起“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多元投入”的机制。 

(二)以自主创新为引擎,推进科技创新为县域经济发展增势赋能

一个浙江小县,应当如何增强区域科技力量?嘉善县在整合平台、优化政策、苦练内功的同时,巧用长三角核心区区域优势,加大科技人才开放合作力度。

嘉善目前重点围绕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等主导产业,加快与高校院所合作对接,在整合现有的临沪科技城、县科创中心及加速器、归谷园区、开发区东区、高铁新城等各具特色科创平台力量的同时,推动创新资源向祥符荡科创绿谷集聚,打造世界级科创绿谷。归谷智造小镇成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

政策层面,嘉善近年来出台一系列科技人才政策,鼓励和扶持人才引进、科技创新。2020年拨付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资金比2019年增加87%,出台“海外工程师”“引智项目”及“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扶持政策及配套细则。与长三角区域的科技合作也在日益增强,如组织国内高端院所多名专家开展院企技术对接,达成技术合作,举办中科院百名科学家嘉兴行嘉善专场活动、复旦—嘉善高层次人才项目路演等活动。

(三)以系统治理为着力点,打造田园式的城乡环境

系统治理怎么治?如何统筹?嘉善首先从要素统筹入手,采取有效措施。

一是实施“五水共治”行动。以“清三河”行动为抓手,建立“一河一档”、制定“一河一策”,突出源头治理、综合治理,通过污染源防控、清淤疏浚等多项举措,一大批如青龙桥港臭河、新泾港黑河等多年难治理的典型黑臭河得到彻底治理。青浦区、吴江区、嘉善县三地创新提出“联合河长制”,开展定期联合巡河、交叉巡河,共同解决水环境问题,合作建立多项工作机制。

二是开展“五气共治”行动。开展了PM2.5和O3来源解析暨空气质量专家技术服务项目。实施PM2.5及O3来源双解析,编制空气质量保障区“一点一策”实施方案、扬尘管控等5个细化方案,建立了环境空气质量日分析、日巡查工作机制,依托激光雷达、污染因子走航监测、空气网格化微站等高科技支撑,全面建成综合管理、实时监控的县域颗粒物治理和臭氧动态管理体系,实现县域环境空气质量实时有效监测监管。

三是推进“五废共治”行动。嘉善按照“一般固废处置不出县”的要求,全面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补齐能力缺口,加强固体废物产生、贮存和处置的全链条闭环式管理。比如生活垃圾处置方面,随着生态能源发电扩容工程的全面投入使用,县域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工作得到进一步保障;建筑垃圾处置方面,嘉善县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项目2019年11月19日竣工并投入使用;工业垃圾及危废处置方面,建成全市首家小微产废企业危险废物统一收集平台,打造标准化运作、信息化监管、一体化服务“三化处置模式”,基本实现信息化闭环管理。 

(四)以体制改革为发力点,构建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

进入新时代,如何通过长效机制保障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进而提升绿色发展的生机活力?嘉善县从产业制度、城乡统筹、公众参与等方面不断优化。

嘉善县是全省较早推进资源要素使用制度改革的县域。主要做法是开展企业绩效评价,采取企业分类管理办法,实行差别电价、阶梯水价、差别排污收费,对传统产业和落后行业进行倒逼提升,提高环境资源配置效率和企业亩均产出。对印染、造纸、电镀、化工等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按照单位GDP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能耗强度进行行业排名,每年排名靠后并低于全县平均水平的,提高节能减排比例要求,并强制扣减一定比例排污权和能源指标,进一步压缩低、小、散企业的生存空间,倒逼企业关停淘汰或转型发展。

坚持完善并大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可以说是嘉善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大亮点,充分体现了共享发展理念。如围绕美丽大道、美丽乡村和美丽城镇建设,建立集“水面、路面、立面”为一体的立体式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理机制。建立“路长制”,加大主要道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实施“河长制”,推进水环境治理。建立农村生活污水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了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处理模式,实现无害化处理。建立“四位一体”城乡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等等。

为了防止“政府干、群众看”的公共治理怪圈,嘉善实施了生态文明公众参与“1+3”模式。“1”即一项公约,制定《全民生态公约》,通过发挥其在规范全民生态环保行为方面的积极作用,这是从道德意识层面引导市民加强自律、互相监督,自觉关注自身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即三项制度,包括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生态环保志愿团队制度和环境执法公众参与制度,致力于为公众更有效地行使参与权和监督权提供保障;邀请市民全过程参与环境执法,实现“双向监督”。

三、嘉善坚持绿色发展走县域生态之路的显著成效

多年来,嘉善县坚持生态文明之路,实现了人居环境和自然生态、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创新要素和科技实力、生态理念和社会氛围的全面提升。

(一)“绿水青山”颜值更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著

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嘉善地处水域下游,境内约有90%来自上游客水,且属潮汐水特质,水环境受外部影响较大,境内水域又呈现分布不均、水系不畅的特点,水体自净能力较弱,但经过多年“五水共治”,水质有了肉眼可见的好转。以COD含量为例,自2018年起,嘉善县出境水中COD数据下降明显,且出境水COD含量明显低于入境水的COD含量。2020年嘉善县14个地表水常规监测断面水质综合类别为Ⅲ类,所有断面全部满足功能类别要求。

浙江是“两山”理念的诞生地,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嘉善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县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率先打造了平原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县域样板。2013年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2019年被列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为全国唯一的“双示范”区。当前,嘉善紧抓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家战略机遇,坚持生态优先、创新发展,主动探索开辟一条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子。

四、嘉善坚持绿色发展建生态文明样板区的经验与启示

嘉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县域样板实践表明,现代化建设完全可以摒弃西方“先污染后治理”模式,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科学统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走绿色发展之路,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从而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一)坚持“科学谋划,顶层设计”

嘉善县政府把生态思维作为底线思维,全县一盘棋,把生态放在首要突出位置,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严格的制度约束,完善的资金支持,织就了生态文明制度精细化常态化的密网,体现了新时代发展观、政绩观、价值观的根本转变。生态红线成为人人不敢踩的“高压线”,各部门联合保护生态成为自觉,企业开展绿色生产成为自觉,全民参与生态成为自觉。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思想上高度统一,行动上高度自觉,落实上高度负责,就一定能汇聚各方智慧和力量,集中力量办大事。

(二)坚持“系统治理,全域统筹”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自然界是一个大系统,水、大气、土壤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生态的整体性决定了生态环境保护需要整体性思维,尊重自然规律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和基础。嘉善县始终将生态保护作为系统工程,“五水共治”“五气共治”“五废共治”协同推进,大气、水、固废基础设施建设多措并举,纳管处理、集中式终端处理、分散式模块处理“多管齐下”,同时不断加强与青浦、吴江、金山等周边地区的生态联动,推动跨界水体联保共治,太浦河治理实现联合巡河、联合监测、联合执法、联合保洁、联合治理。可以说系统治理是嘉善生态治理效果得到巩固提升的重要原因。

(三)坚持“生态产业,同步推进”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绝不意味着不发展经济,而是要让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从“两难”走向“双赢”。离开了经济发展谈环境保护,就是“缘木求鱼”,没有经济基础的支撑,生态文明不可持续。嘉善虽然属于平原地区,没有实体意义的“绿水青山”,但是能够因地制宜,抓住了自身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一是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二是绿色农业基础雄厚,三是长三角核心区位优势鲜明,结合这三个方面优势,嘉善县一方面做好“产业生态化”,以生态优先来规划并指导产业发展,构建了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三大体系,让生态友好型产业更多,另一方面做好“生态产业化”,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将自身生态优势变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高度统一。

(四)坚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才能流长。”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持之以恒、牢固树立钉钉子精神。嘉善县曾经是传统的农业县,又快速发展到工业县,生态底子薄弱,从2002年确立“生态立县”,到2017年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样板区”,再到2019年被列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20年如一日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生态体制改革,不断擦亮生态底色,始终坚持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增强科技实力、发展美丽经济,把绿色DNA注入到GDP中去,造就了强劲的发展后劲,逐步从局部美步向全局美,从环境美步向发展美,一幅水清天蓝地绿的精致江南水乡图已经徐徐展开。


全屏播放:开始播放后点击右键选择“缩放”中的“全屏”,双击则退出全屏。

浙江是“两山”理念的诞生地,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嘉善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县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率先打造了平原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县域样板。2013年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2019年被列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为全国唯一的“双示范”区。当前,嘉善紧抓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家战略机遇,坚持生态优先、创新发展,主动探索开辟一条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子。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内涵和实践维度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学说,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当代中国以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和东方智慧。习近平在主政浙江期间,面对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的自然资源现状,在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矛盾的过程中,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认识,形成了绿色发展观,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最为著名的科学论断之一,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独特价值和理念追求,完全可以说,“两山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全球语境下的国际表达。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推动和领导着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加成熟,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对生态文明的极端重要性再次作了阐述,提出了六大原则(具体见下面阐述),标志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全面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主要由习近平同志创立的系统、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全景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全貌。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围绕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这一核心命题,深刻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构建了完善的理论体系。概括起来有六项原则,也称“六观”:

一是生态价值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倡导人对自然的使用转变商品化的态度,转变经济人的思维惯性。

二是绿色发展观。“两山”理论为代表的绿色发展观,否定了西方不可持续的现代化发展路径,清晰界定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统一的关系,为可持续发展贡献了积极的中国方案。

三是基本民生观。“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以人民为中心的坚定立场,回应了人民对于生态环境美好的向往。

四是整体系统观。山水林田湖草统筹兼顾的整体系统观,强调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要坚持“整体施策”。

五是生态法治观。“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的生态法治观,针对当前我国环境法律和制度建设依旧不够完善的现实状况,提出要不断“强化制度创新”。

六是共赢全球观。“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共赢全球观,生态环境挑战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也是全世界应该共同关注、深度合作的长远事业。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维度

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要有几个实践维度:

一是树立生态理念和生态导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跨越式发展和粗放式的发展赶超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是背后的代价也是巨大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不断凸显,集中表现为环境污染事件及由此造成群体性事件的高发。要从根本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要转变执政理念,跳出传统的GDP至上的思想桎梏,坚持“生态优先”,充分体现绿色政绩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从创新执政理念、提升执政水平的角度审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把生态执政理念体现在治理的方方面面”。

二是创新绿色发展方式。“两山”理念之所以最能代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要求,是因为它重新定义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中国要追求绿色发展,但“绿色发展不是原始发展,不是停滞不前,更不是画地为牢,而是独辟蹊径地追求可持续发展。”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是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产业生态化就是以生态优先来规划并指导产业发展,让绿色产业更多,生态产业化就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而一个地方要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

三是推进生态系统治理。习近平同志用“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形象描述了生态环境具有的跨区域、公共性的特征。自然界是一个整体,一个环节被破坏,往往会带来连锁效应,必须系统治理:一是要素协同,即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如我省率先提出的“五水共治”,就是要素协同的科学方法。二是行政协同,不同部门在生态治理中各司其职,就要发挥合力,以往的生态治理容易出现“九龙治水,层层失守”的问题,其实就是合力不足。三是方法多元,多措并举,综合运用行政的、技术的、法律等手段解决生态问题。

四是加强生态制度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不能仅仅依靠政治自觉,而且需要强大的法治保障。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生态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十八大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渐健全,但基于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紧迫形势,必须加快相关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用更加严格的制度来规范绿色生产、倡导绿色生活,依靠全民共建生态文明;建立明确的责任追究机制,避免不作为、乱作为现象。

二、嘉善“四个维度”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探索

嘉善多年来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围绕“生态立县”,坚持把生态环境作为核心竞争力来培育,结合自身实际创新绿色发展方式、提升科技实力,推进生态系统治理、不断创新生态体制机制,积极打造符合平原地区实际的“两山”样本。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省级生态县”“国家生态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荣获省“五水共治”先进县,成为全省首个实现国家级生态镇全覆盖的县(市)和杭嘉湖平原地区首个通过国家生态县考核验收的县(市),列入全省十个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样本县。具体做法有:

(一)以生态文明为导向,实施“生态强县”发展战略

从全国来看,嘉善县提出“生态立县”、编制生态规划都是比较早的,而且科学性、系统性、全局性较强。如2010年,嘉善县编制了《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这不仅是嘉兴市首个县级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在全省各县(市、区)中也处于领先位置,同时,县发改委、经贸、建设等部门也分别编制了相应的专项规划。2019年以来,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推向纵深,嘉善的《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2021-2035)》中显示出更高频的跨区域元素,初步构建生态一体化新格局。

嘉善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指标评价,充分结合了县域实际,针对各部门、单位、各乡镇分类考核,注重预期研判,不求一时之功。近年来,在县级对各单位的年度综合考评及对干部政绩评价、提拔任用中,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结果的运用比例不断提高,充分体现绿色政绩观,同时推行100%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刚性约束可见一斑。 

在强制性制度基础上,嘉善县进一步依靠经济激励手段推进生态建设,设立了生态建设专项资金,县财政每年安排3500万元资金对生态示范创建、绿色系列创建、农村环境建设等予以重点补助,积极探索排污权交易,将交易资金反哺生态建设,同时,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生态工程建设,进一步建立起“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多元投入”的机制。 

(二)以自主创新为引擎,推进科技创新为县域经济发展增势赋能

一个浙江小县,应当如何增强区域科技力量?嘉善县在整合平台、优化政策、苦练内功的同时,巧用长三角核心区区域优势,加大科技人才开放合作力度。

嘉善目前重点围绕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等主导产业,加快与高校院所合作对接,在整合现有的临沪科技城、县科创中心及加速器、归谷园区、开发区东区、高铁新城等各具特色科创平台力量的同时,推动创新资源向祥符荡科创绿谷集聚,打造世界级科创绿谷。归谷智造小镇成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

政策层面,嘉善近年来出台一系列科技人才政策,鼓励和扶持人才引进、科技创新。2020年拨付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资金比2019年增加87%,出台“海外工程师”“引智项目”及“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扶持政策及配套细则。与长三角区域的科技合作也在日益增强,如组织国内高端院所多名专家开展院企技术对接,达成技术合作,举办中科院百名科学家嘉兴行嘉善专场活动、复旦—嘉善高层次人才项目路演等活动。

(三)以系统治理为着力点,打造田园式的城乡环境

系统治理怎么治?如何统筹?嘉善首先从要素统筹入手,采取有效措施。

一是实施“五水共治”行动。以“清三河”行动为抓手,建立“一河一档”、制定“一河一策”,突出源头治理、综合治理,通过污染源防控、清淤疏浚等多项举措,一大批如青龙桥港臭河、新泾港黑河等多年难治理的典型黑臭河得到彻底治理。青浦区、吴江区、嘉善县三地创新提出“联合河长制”,开展定期联合巡河、交叉巡河,共同解决水环境问题,合作建立多项工作机制。

二是开展“五气共治”行动。开展了PM2.5和O3来源解析暨空气质量专家技术服务项目。实施PM2.5及O3来源双解析,编制空气质量保障区“一点一策”实施方案、扬尘管控等5个细化方案,建立了环境空气质量日分析、日巡查工作机制,依托激光雷达、污染因子走航监测、空气网格化微站等高科技支撑,全面建成综合管理、实时监控的县域颗粒物治理和臭氧动态管理体系,实现县域环境空气质量实时有效监测监管。

三是推进“五废共治”行动。嘉善按照“一般固废处置不出县”的要求,全面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补齐能力缺口,加强固体废物产生、贮存和处置的全链条闭环式管理。比如生活垃圾处置方面,随着生态能源发电扩容工程的全面投入使用,县域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工作得到进一步保障;建筑垃圾处置方面,嘉善县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项目2019年11月19日竣工并投入使用;工业垃圾及危废处置方面,建成全市首家小微产废企业危险废物统一收集平台,打造标准化运作、信息化监管、一体化服务“三化处置模式”,基本实现信息化闭环管理。 

(四)以体制改革为发力点,构建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

进入新时代,如何通过长效机制保障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进而提升绿色发展的生机活力?嘉善县从产业制度、城乡统筹、公众参与等方面不断优化。

嘉善县是全省较早推进资源要素使用制度改革的县域。主要做法是开展企业绩效评价,采取企业分类管理办法,实行差别电价、阶梯水价、差别排污收费,对传统产业和落后行业进行倒逼提升,提高环境资源配置效率和企业亩均产出。对印染、造纸、电镀、化工等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按照单位GDP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能耗强度进行行业排名,每年排名靠后并低于全县平均水平的,提高节能减排比例要求,并强制扣减一定比例排污权和能源指标,进一步压缩低、小、散企业的生存空间,倒逼企业关停淘汰或转型发展。

坚持完善并大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可以说是嘉善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大亮点,充分体现了共享发展理念。如围绕美丽大道、美丽乡村和美丽城镇建设,建立集“水面、路面、立面”为一体的立体式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理机制。建立“路长制”,加大主要道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实施“河长制”,推进水环境治理。建立农村生活污水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了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处理模式,实现无害化处理。建立“四位一体”城乡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等等。

为了防止“政府干、群众看”的公共治理怪圈,嘉善实施了生态文明公众参与“1+3”模式。“1”即一项公约,制定《全民生态公约》,通过发挥其在规范全民生态环保行为方面的积极作用,这是从道德意识层面引导市民加强自律、互相监督,自觉关注自身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即三项制度,包括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生态环保志愿团队制度和环境执法公众参与制度,致力于为公众更有效地行使参与权和监督权提供保障;邀请市民全过程参与环境执法,实现“双向监督”。

三、嘉善坚持绿色发展走县域生态之路的显著成效

多年来,嘉善县坚持生态文明之路,实现了人居环境和自然生态、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创新要素和科技实力、生态理念和社会氛围的全面提升。

(一)“绿水青山”颜值更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著

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嘉善地处水域下游,境内约有90%来自上游客水,且属潮汐水特质,水环境受外部影响较大,境内水域又呈现分布不均、水系不畅的特点,水体自净能力较弱,但经过多年“五水共治”,水质有了肉眼可见的好转。以COD含量为例,自2018年起,嘉善县出境水中COD数据下降明显,且出境水COD含量明显低于入境水的COD含量。2020年嘉善县14个地表水常规监测断面水质综合类别为Ⅲ类,所有断面全部满足功能类别要求。

浙江是“两山”理念的诞生地,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嘉善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县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率先打造了平原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县域样板。2013年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2019年被列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为全国唯一的“双示范”区。当前,嘉善紧抓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家战略机遇,坚持生态优先、创新发展,主动探索开辟一条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子。

四、嘉善坚持绿色发展建生态文明样板区的经验与启示

嘉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县域样板实践表明,现代化建设完全可以摒弃西方“先污染后治理”模式,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科学统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走绿色发展之路,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从而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一)坚持“科学谋划,顶层设计”

嘉善县政府把生态思维作为底线思维,全县一盘棋,把生态放在首要突出位置,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严格的制度约束,完善的资金支持,织就了生态文明制度精细化常态化的密网,体现了新时代发展观、政绩观、价值观的根本转变。生态红线成为人人不敢踩的“高压线”,各部门联合保护生态成为自觉,企业开展绿色生产成为自觉,全民参与生态成为自觉。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思想上高度统一,行动上高度自觉,落实上高度负责,就一定能汇聚各方智慧和力量,集中力量办大事。

(二)坚持“系统治理,全域统筹”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自然界是一个大系统,水、大气、土壤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生态的整体性决定了生态环境保护需要整体性思维,尊重自然规律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和基础。嘉善县始终将生态保护作为系统工程,“五水共治”“五气共治”“五废共治”协同推进,大气、水、固废基础设施建设多措并举,纳管处理、集中式终端处理、分散式模块处理“多管齐下”,同时不断加强与青浦、吴江、金山等周边地区的生态联动,推动跨界水体联保共治,太浦河治理实现联合巡河、联合监测、联合执法、联合保洁、联合治理。可以说系统治理是嘉善生态治理效果得到巩固提升的重要原因。

(三)坚持“生态产业,同步推进”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绝不意味着不发展经济,而是要让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从“两难”走向“双赢”。离开了经济发展谈环境保护,就是“缘木求鱼”,没有经济基础的支撑,生态文明不可持续。嘉善虽然属于平原地区,没有实体意义的“绿水青山”,但是能够因地制宜,抓住了自身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一是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二是绿色农业基础雄厚,三是长三角核心区位优势鲜明,结合这三个方面优势,嘉善县一方面做好“产业生态化”,以生态优先来规划并指导产业发展,构建了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三大体系,让生态友好型产业更多,另一方面做好“生态产业化”,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将自身生态优势变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高度统一。

(四)坚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才能流长。”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持之以恒、牢固树立钉钉子精神。嘉善县曾经是传统的农业县,又快速发展到工业县,生态底子薄弱,从2002年确立“生态立县”,到2017年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样板区”,再到2019年被列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20年如一日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生态体制改革,不断擦亮生态底色,始终坚持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增强科技实力、发展美丽经济,把绿色DNA注入到GDP中去,造就了强劲的发展后劲,逐步从局部美步向全局美,从环境美步向发展美,一幅水清天蓝地绿的精致江南水乡图已经徐徐展开。


信息来源: 县委推进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