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今日嘉善

亩均增产超20公斤、减碳超20%!嘉善用数据种田低碳又高产
发布日期: 2022-12-15 10:36 浏览次数:

亩产增加超20公斤,碳排放减少超20%,灌溉用水、肥料用量双双下降……昨天上午,在嘉善县祥符荡畔的低碳稻智慧农田,中国水稻研究所稻作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技术团队,对这里种植的禾香优1号杂交水稻现场测产。

约3.6亩的测产田块,产出湿谷总重量3015公斤,水分平均21.43%,亩产769.62公斤,较普通杂交稻田块亩产增加近20公斤。“按照今年天气状况,普通田块种植的同类型杂交水稻亩产少于750公斤。低碳智慧田的优势很明显。”中国水稻研究所稻作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王丹英说。

在低碳稻智慧农田东侧,一块显示屏实时更新着当天农田内的碳排放量、灌溉用水量、肥料使用量以及稻田排放水质等数据。

经核算,从6月种植至12月收割,较传统种植方式,低碳稻智慧农田亩均碳排放量减少超20%,累计灌溉用水下降30%,肥料使用量下降15%,稻田退水氮磷含量减少30%~40%。

“通过农艺、农机、农技和数字化的融合创新,在低碳智慧田种田,实现了不靠天吃饭,靠数据吃饭。”阿里云农业架构师郝巍巍是低碳稻智慧农田的“大总管”,“什么时候该灌水,什么时候该施肥、哪里该施肥,哪里该打药、该打什么药,这些不再凭经验,而是根据数字系统指令,在不减产的前提下,实现了大幅度减碳。”

降低水稻种植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核心是减少甲烷气体CH4排放。聚焦这个关键,中国水稻研究所与阿里云携手设计了低碳稻智慧农田解决方案,并在祥符荡400亩核心区域及1500亩辐射农田区域落地实践。

郝巍巍告诉记者,依托中国水稻研究所提出的植物低碳作业数字模型,基于阿里云的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低碳稻智慧农田重点建设了低碳稻田数字孪生平台,联动精准灌排、无人农机、绿色防控三大智能控制系统,以及水、气、土三个在线自动检测体系,指导水稻种植工作,进而达到降低碳排放量目的。

看着1900亩水稻颗粒归仓,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浙江嘉善)浙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利利喜出望外:“第一年用数据种田,没想到产量不仅没少,还超过了预期。接下来,我们会扩大适用面积。”

“中国正处在农业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农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大势所趋,低碳稻智慧农业为长三角地区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降低水稻种植碳排放做出了可借鉴的探索。”王丹英表示。


信息来源: 县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