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姚庄镇北港村的生态稻蛙养殖基地,已经灌浆的稻穗随风摇曳,数不清的小青蛙在稻田里蹦来蹦去。在这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自然和谐景象照进现实。 “野生的青蛙都是晚上捕食,经过人工驯化以后,在白天进行投喂。”在基地里,技术员刘祝荣一边拿着饲料桶投喂饲料,一边向记者介绍。“基地现在养殖的品种都是黑斑蛙,我们把100亩的田块,分成一个个小田块,四周用网兜围住,防止青蛙逃离和天敌来捕食。”刘祝荣介绍,通过田间种稻,浅水养蛙,蛙粪肥田,稻蛙共生,不施肥、不打农药,突破了传统稻田生态系统只局限于水稻种植的单一模式,既改善了稻田的生态环境,又大大增加了经济效益。 这个生态稻蛙养殖基地占地100亩,负责人沈雪强今年首次尝试稻蛙共养。前期,他在南京学习了稻蛙共养技术,并引进了苗种。沈雪强告诉记者,选择这样的生态模式,还是看好它的“钱”景。现在基地种植的水稻品种是香妃1号,亩产大概在300公斤,批发价大约40元一公斤,零售价格为60元一公斤,已经全部被上海的客户预定。“青蛙现在主要是批发为主,基本都是销往上海、杭州、宁波等地的批发市场。”刘雪强介绍,从八月上旬开始到现在这段时间,正是青蛙积蓄能量准备过冬的时候,也是肉质肥美的时候。这段时间,基地每天销量约在1000公斤,现在已经销售5万公斤左右,基地总的产量在7.5万公斤。 “要想青蛙品质好,喂食很重要,饲料选择也要好。为此,养殖的环境需要保持干净,密度不要过高,青蛙的食台和水稻种植的区域要有一定落差,中间的水渠要定时换水。”沈雪强告诉记者,接下来,他对于养殖的模式方式也会进行总结,将进一步提升养殖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