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县自2022年被列入第一批省级农业标准地改革试点县以来,突出标准化应用,探索创新“农业标准地改革+”模式,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已累计实施农业标准地项目18个,初步认定粮油、设施果蔬、特色水产类农业标准地16500余亩。 一、主要工作做法 一是试点“标准化”腾退,以工业化模式腾退农业“低小散”主体。以农业标准地净地建设指标为基础,深入推进“三全”集成改革,持续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创新农田集中耕作制度。鼓励各镇(街道)、村集体在标准地建设过程中预留10%左右的“机动地”保障“易地”农户和返乡农民耕作权益,有效解决“插花田”等问题,适时腾退散小低效的传统农业生产主体,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如,陶庄镇通过标准地改革,腾退7户零散经营的水产主体,建设230亩规模连片、基础设施完善的清洁化水产养殖基地。 二是试点“标准化”招商,以市场化理念招引主体“拎包入驻”。以农业标准地控制性指标为依据,构建“1+9”专班体系开展精准招商,通过“腾笼换鸟”和绘制“招商地图”,招引一批投资力度大、示范性强、带动性好的现代农业产业项目。如,大云镇通过建设农业标准地,吸引上海孙桥溢佳农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入驻开展高品质番茄、黄瓜等果蔬种植,项目预计年底投产后预期可实现年产值2000余万元、带动周边农民就业100余人。 三是试点“标准化”转型,以现代化手段推动主体转型升级。围绕农业标准地项目认定指标,督促经营主体强化农业科技配套应用、推广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将传统生产经营模式转变为科技含量高、机械化率高、生产效益高的绿色高效农业,打造一批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如,魏塘农业经济开发区建设450亩的高效设施果蔬标准地,将以往经营效率低的传统苗木、传统大棚蔬菜等部分腾退,建设一批联动大棚和智能化温室大棚,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生产甜瓜、小番茄等高品质果蔬,因品相佳、口感好,广受上海等地区市场青睐。 二、创新工作模式 一是探索“标准地+低碳智慧农田管理”模式,推动粮食全产业链发展。依托标准地建设,进一步提升项目区内耕地质量等级,同时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推动粮油类标准地智慧化管理,打造智慧数字农田示范方,实现灌溉排涝自动化、远程管控可视化、变量施肥精准化,全面推动粮食全产业链建设。如,西塘镇通过3000亩的粮油类标准地建设,实现碳排放减少约1000吨,并引入浙农集团和阿里云打造现代粮食全产业链项目。 二是探索“标准地+小微产业园”模式,推动果蔬产业高质高效发展。将农业标准地建设与现代农业小微产业园建设有机结合,通过“以棚换棚”“拎包入园”等方式将建设好的标准地租让给农创客、返乡农民种植。同时,导入外部优质市场资源,实施生产种植加工销售统一化管理,进一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截至目前,全县已布局12个小微产业园标准地,其中姚庄农业小微产业园建设850亩集中连片大棚,生产的产品由“亿里福”生鲜卖场统一销售,农户亩均收益可达4万元。 三是探索“标准地+种业芯片”模式,推动种业振兴持续发力。以标准地建设为抓手,推动种业“研育繁推”行动,建立“一园一村一所”种业芯片核心示范方,加快形成水稻制种和水产育苗融合型种业矩阵。如,惠民街道大泖村建设500亩的粮油制种类标准地,生产杂交水稻制种最高亩产达298.8公斤、百亩方亩产达292.9公斤,打破浙江“农业之最”纪录。投资1亿元的千亩陶庄智种标准地,实现水稻繁(制)种面积4970亩、产值3800万元,相较于水稻种植亩均收益,常规稻繁种增长56%、杂交稻制种增长256%。 四是探索“标准地+和美乡村”模式,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区建设。统筹推进“粮油类标准地+设施果蔬类标准地+稻渔类标准地”建设,推动农业标准地项目多元化发展,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大力推进和美乡村示范区建设。如,天凝镇联动2700亩的粮油标准地、340亩的稻渔种养标准地,打造集“生产加工、储存销售、农事体验、科普教育”等于一体的农旅融合示范基地。 五是探索“标准地+共富聚落”模式,推动村集体企业和农户多方共赢。通过标准地改革,盘活村级集体资源,推动资源向资产转化,增强村集体“造血”能力,推广“共富菜园”“共富大棚”等特色增收模式,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业创新孵化园、美丽经济转化区和共富集中展示区。如,嘉善三合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鑫锋村、马家桥村、厍浜村合作,打造“三合”共富工坊,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整合1192户农户的小块零散农田,集中连片成6200亩的“大农场”,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