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部门动态

我县突出标准化应用 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模式创新
发布日期: 2023-12-06 09:35 浏览次数:

自2022年被列入第一批省级农业标准地改革试点县以来,我县突出标准化应用,探索创新“农业标准地改革+”模式,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已累计实施农业标准地项目18个,初步认定粮油、设施果蔬、特色水产类农业标准地16500余亩。

一是探索“标准地+低碳智慧农田管理”模式,推动粮食全产业链发展。依托标准地建设,进一步提升项目区内耕地质量等级,同时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推动粮油类标准地智慧化管理,打造智慧数字农田示范方,实现灌溉排涝自动化、远程管控可视化、变量施肥精准化,全面推动粮食全产业链建设。如西塘镇通过3000亩的粮油类标准地建设,实现碳排放减少约1000吨,并引入浙农集团和阿里云打造了现代粮食全产业链项目,以此入围全省乡村振兴集成创新示范县试点。

二是探索“标准地+小微产业园”模式,推动果蔬产业高质高效发展。将农业标准地建设与现代农业小微产业园建设有机结合,通过“以棚换棚”“拎包入园”等方式将建设好的标准地租让给农创客、返乡农民种植。同时,导入外部优质市场资源,实施生产种植加工销售统一化管理,从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户增收致富。目前,9个镇(街道)已布局12个小微产业园标准地,比如姚庄农业小微产业园建设850亩集中连片大棚,生产的产品由“亿里福”生鲜卖场统一销售,农户亩均收益可达4万元。

三是探索“标准地+种业芯片”模式,推动种业振兴持续发力。以标准地建设为抓手,推动种业“研育繁推”行动,建立“一园一村一所”种业芯片核心示范方,加快形成水稻制种和水产育苗融合型种业矩阵。比如,惠民街道大泖村建设500亩的粮油制种类标准地,生产杂交水稻制种最高亩产达298.8公斤、百亩方亩产达292.9公斤,打破浙江“农业之最”纪录;再比如,投资1亿元的千亩陶庄智种标准地,实现了水稻繁(制)种面积4970亩、产值3800万元,相较于水稻种植亩均收益,常规稻繁种增长56%、杂交稻制种增长256%,有效助力了农民增收。

四是探索“标准地+和美乡村”模式,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区建设。统筹推进“粮油类标准地+设施果蔬类标准地+稻渔类标准地”建设,推动农业标准地项目多元化发展,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大力推进和美乡村示范区建设。比如,天凝镇联动2700亩的粮油标准地+340亩的稻渔种养标准地,打造了一个集“生产加工、储存销售、农事体验、科普教育”等于一体的农旅融合示范基地,描绘了一幅江南韵、文化味、水乡情、生态魂的和美乡村“新图景”。

五是探索“标准地+共富聚落”模式,推动村集体企业和农户多方共赢。通过标准地改革,盘活村级集体资源,推动资源向资产转化,增强村集体“造血”能力,推广“共富菜园”“共富大棚”等特色增收模式,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业创新孵化园、美丽经济转化区和共富集中展示区。比如嘉善三合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鑫锋村、马家桥村、厍浜村合作,打造“三合”共富工坊,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整合1192户农户的小块零散农田,集中连片成6200亩的“大农场”,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有效助力了农民增收;又比如姚庄镇通过盘活闲置资源,打通农产品线上销售渠道,建成了一个集“农创、文创、科创、乡创、青创”五创业态融合的共富聚落。

信息来源: 县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