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嘉善县首届科技与产业创新联动发展推进大会上,来自浙大智慧绿洲、嘉善复旦研究院、祥符实验室、上善院等科创载体的最新科研成果集中亮相,为展示嘉善前沿科创成果,亮出嘉善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打造的科产创新联动金名片,现推出《科产联动金名片》专栏,这一期让我们走进嘉善这些“科技副总”的“双向转化”—— “科技副总”张柏诚:“之前成果都是写在论文上,现在可以通过所学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自己的论文和专利都变成了企业研发的‘加速器’。” 在浙江中科尚弘离子装备工程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嘉善复旦研究院博士、“科技副总”张柏诚正在和工程师一起对企业自主研发的新型离子注入机设备进行调试,经过了6个月左右的反复测试,到12月中旬,这款中高能离子注入机就可以上市了。 这段时间里,张柏诚多次到访企业,利用自己的科研技术帮助企业“简化”设备工艺测试中的流程,也为企业突破了关键部件的研制难题。 “之前设备需要人工去反复进行调试,现在我们可以提前在计算机上进行一些快捷、轻量化测试,给企业出一些优化好的方案,让他们减少测试和调整的人力成本负担。”张柏诚表示。 “之前在注入方面遇到问题的时候,没有合适的专家来指导我们,现在企业有了‘科技副总’,可以让我们在工艺菜单、工艺结果上面做得更好,缩短了整个的研发周期,效率上也更高。”浙江中科尚弘离子装备工程有限公司设备研发工程师苏凯说。 浙江中科尚弘离子装备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重点聚焦以离子束技术为核心的半导体装备高新技术企业,2023年年产值达8000多万元,今年有望突破1亿元。 为了帮助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起世界一流的离子注入机产业化平台,推动高端装备国产化和产业化。今年5月,在县科技局的“搭桥”下,科研人员直接入职企业,链接起了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关系,一方面为企业科技创新“精准把脉”,解决技术难题,同时也让高校科研方向“有的放矢”,实现双向奔赴。 “等离子注入设备实际上是半导体领域里跟光刻机、刻蚀机等同难度的一个设备,所以能够深入到这些核心的设备产业链里去解决这些问题,对我自己来说也是一个很棒的机会。”张柏诚说道。 “科技副总”邱德龙:“我们也希望能够跟嘉善的企业深度合作,把科研人员的研究实际应用到企业中去,帮助他们提升研发能力和产品质量。” 同样在科技创新道路上遇到过技术瓶颈和人才匮乏等问题的还有浙江微针半导体有限公司。作为一家专业从事MEMS探针卡和半导体探针卡研发、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今年,企业在高频高速探针卡研发项目中取得了巨大突破,标志着企业在半导体测试领域迈出了坚实一步,而该项目的成功落地,也得益于人才为企业带来的“技术转化”。 “企业依据他们的需求提出问题,我们再去帮他们通过仿真设计或者实验室做测试验证,主要是做一些芯片相关的。”嘉善复旦研究院博士、“科技副总”邱德龙说道。 任职以来,邱德龙常常出入企业,与生产人员一起下车间,与研发人员一起聊设计,他认为高校的科研成果在“天上”,只有到企业才能“落地”和“开花结果”。 “他帮助我们解决了电信信号和热力学方面的一些需求,对现有产品进行了妥善优化,极大地解决了我们的实际问题。”浙江微针半导体有限公司研发设计经理余灿灿说。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最具活力、潜力和最具成长性的创新群体,有了“科技副总”的加持,这些“船小好调头”的企业也得以在转型升级的路上越走越宽。 所以,看似企业只来了一个专家教授,实则收获的是整个学术“朋友圈”。 “探针卡行业本身在国内的人才特别少,这些人才如果光是企业完全去招聘或者去储备,这需要投入很大的人力。”浙江微针半导体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红军表示,跟复旦研究院的这种合作,能够帮他们降低人力成本,在技术上也有很多新的突破。 邱德龙表示:“我们也希望能够与嘉善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同进行技术开发。通过这种科产联动的机制,也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进行产品设计,提升产品的质量。” 近年来,嘉善在全市率先探索构建企才合作新模式,将科研院所优势资源与企业实现全面深度对接,推动产学研合作。今年以来,嘉善已选派27名科研人员入企担任“科技副总”,推动共建联合实验室10家,达成技术合作32项,新增技术交易合同2亿元,助力合作企业新增营收近15亿元。 下一步,嘉善将继续引入“科技副总”到企业任职,依托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科技创新服务,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让人才为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