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稻渔综合种养技术 (一)技术概述 稻渔综合种养根据生态循环农业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技术、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开挖面积占稻田比例在10%以内)或根据季节稻-渔轮作,构建共生互促系统,在水稻稳产的前提下,大幅提高稻田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提升稻田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改善稻田的生态环境,具有稳粮增收、生态安全、质量安全、富裕百姓、美丽乡村等多重效应。目前我省主推有稻鳖、稻小龙虾、稻青虾、稻红螯螯虾、稻鱼等模式。2021年浙江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55.2万亩,较单一种植水稻亩均增收超过2000元。2019年省农业农村厅印发了《浙江省稻渔综合种养百万工程(2019-2022年)实施意见》,将稻渔综合种养作为我省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渔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工作和技术推进。2021年我县也制定出台了《关于印发嘉善县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力争三年时间全县推广稻渔综合种养1万亩以上。 (二)技术要点 1.稻渔综合种养场地应选择环境安静(主要是稻鳖)、水源充足的稻田,土质以保水性好的黏土壤土为佳;需符合水稻产地环境技术条件和渔业水质标准。 2.根据不同养殖品种,做好田间工程改造,包括沟坑、田埂、进排水、防逃设施的设置,开挖面积不得超过稻田总面积的10%。 3.水稻栽种。选择抗病虫能力强、叶片角度小、透光性好、抗倒性强、成穗率高、穗大、结实率高的优质高产品种。稻渔共生田块应采用机插或人工移栽方式以减少杂草,种植密度应稍小于水稻单作,一般杂交稻插种密度控制在9×(7~8)寸,插足0.8~1.0万丛/亩,每丛1~2本;常规晚稻种植密度控制在9×(5~6)寸,插足1~1.2万丛/亩,每丛2~3本。收割前7天水位降到田面以下。稻渔种养田块应比单作稻田减少施肥次数和施肥量,根据养殖密度和土壤状况酌情施肥,可采取一次性基施的方式。应减少农药的使用,禁用对水产品有害的农药,采用绿色生态防控措施为主,必要时使用高效低毒农药。水稻秸秆宜还田利用,促进稻田地力修复。 4.水产动物稻田养殖。宜选择适合稻田环境、抗病抗逆、品质优、易捕捞、适宜产业化经营的水产养殖品种,如中华鳖、小龙虾、青虾、红螯螯虾、田鱼、禾花鱼、泥鳅、河蟹、黑斑蛙等。应结合水产养殖动物生长特性、水稻稳产和稻田生态环保的要求,合理设定水产养殖动物的最高目标单产。渔用饲料质量应符合NY 5072的要求。稻田中严禁施用抗菌类和杀虫类渔用药物,严格控制消毒类、水质改良类施用。 5.生态环境保护。应发挥稻渔互惠互促效应,科学设定水稻种植密度与水产养殖动物放养密度的配比,保持稻田土壤肥力的稳定性。稻田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宜少施或不施用化肥。稻田病虫草害应以预防为主,宜减少农药和渔用药物施用量。水产养殖动物养殖应充分利用稻田天然饵料,宜减少渔用饲料投喂量。 6.模式运营。鼓励规模化经营,经营主体宜为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行标准化生产,宜根据实际将稻田划分为若干标准化综合种养单元,并制定相应稻田工程建设和生产技术规范。推进品牌化运作,建立稻田产品的品牌支撑和服务体系,并形成相应区域公共或企业自主品牌。 (三)注意事项 适合全省水稻种植区域,因地制宜选择相应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进行推广。实践中需注意严格控制稻田开挖比例,注重以粮为主,以渔促粮,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共赢。 (四)技术依托单位、联系电话 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0571-88731825 嘉善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0573-84237110 二、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养殖技术 (一)技术概述 以人工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养殖大口黑鲈、海水蟹、大黄鱼等我省主要养殖品种,既满足养殖动物生长发育营养需求,稳定产量,又不影响口感品质,同时降低幼杂鱼等海洋捕捞物在养殖中直接使用量,减少对海洋捕捞资源损耗,降低病害发生和水体污染概率,综合效益明显,是推动我省水产养殖业的绿色高质量的一项重要技术举措。目前我省大口黑鲈已基本实现全程配合饲料养殖;海水网箱养殖大黄鱼也实现全程配合饲料投喂;海水蟹特别是青蟹配合饲料的研发与应用不仅实现“零的突破”,而且在禁渔期已普遍使用。我省的配合饲料替代率淡水鱼达80%,海水鱼达66.7%,海水蟹达48%,整体替代率近70%,全年养殖生产向水体减少氮、磷排放分别为4.74万吨和0.66万吨。 (二)技术要点 1.配合饲料的选购。挑选品牌和厂家;认准饲料外包装标签与保质期;选择适宜粒径和营养参数;观察饲料的色泽、气味及在水中稳定性。 2.大口黑鲈养殖全程配合饲料投喂。鱼苗长至3cm以上时开始驯化投喂鱼浆。刚开始投喂水蚤和鱼浆的混合饵料,过程中慢慢减少水蚤的量,直到完全投喂鱼浆,7-10日可全部转食鱼浆;转食鱼浆成功后,再在鱼浆中加入小颗粒配合饲料,以后逐渐减少鱼浆的量,7-10日可全部转食配合饲料,用鱼浆和0#料进行搅拌投喂。先搅鱼浆,搅到最后一遍时,把饲料按比例加入同时搅。驯化一周后待鱼苗长到5cm左右过筛。筛过的5cm鱼苗过塘进行人工养殖。过筛时,先停料一日,筛完后再消毒。余下还达不到规格的鱼苗继续按照前面的方法进行驯化,直到全部达到下塘养殖规格。 成鱼养殖前期,鱼体重≤150g时每日投喂3次,投喂量为鱼体重的6%~8%,时间分别为早上6点、中午12点、下午5点,中期投喂量为鱼体重的5%,后期投喂量为鱼体重的2%~3%,中后期一日投喂2次,时间分别为早上6点、下午5点,高温季节适当提前和推后。投喂饲料时采取定时、定点和抛投的方式,抛投时应根据摄食鱼的数量抛出适量饲料,泼一次停一次,掌握少量多次的原则。阴天和气压低的天气应减量,具体投饲量根据水质、天气及吃食情况灵活掌握,及时调整,避免浪费,同时减少饲料对水质的污染。 (三)注意事项 在饲料投喂之前,要求饲料新鲜不霉变,质量符合 GB 13078 和NY 5072 的规定。要求养殖户要做到“一看二抓三闻”。“一看”就是要看饲料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饲料的主要营养成分和粗径规格是否符合生长期要求;“二抓”就是预先检查或者取用饲料时用手抓一下,是否存在异常潮湿现象;“三闻”就是去嗅饲料是否有霉变气味。 (四)技术依托单位、联系电话 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0571-88731825 嘉善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0573-84237110 三、淡水池塘养殖尾水生态治理技术 (一)技术概述 针对池塘养殖尾水污染特点,将物理沉淀、填料过滤、曝气氧化、生物净化等集成为一体的处理技术,通过对养殖区沟渠或边角池塘进行适当改造,在实现低投入的前提下实现养殖尾水的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该技术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且建设成本低、占地面积小、不需要硬化土地且后期维护简单。目前全省开展养殖尾水生态治理面积98万亩,规模(30亩)以上养殖主体尾水零直排率达98.5%,其中湖州市基本实现了全域覆盖,台州、温州等海水养殖地区也在稳步推进示范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应。 (二)技术要点 淡水池塘一般采用“三池两坝”尾水处理模式,即“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过滤坝+生态净化池”工艺。1.养殖尾水处理区域配比面积一般应不低于整个养殖面积的6%~10%;2.沉淀池占养殖尾水处理区域面积30%~40%,水深2.0m~2.5m;3.曝气池占养殖尾水处理区域面积20%~30%,水深2.0m~2.5m,配备增氧设施;4.生态池占养殖尾水处理区面积40%~50%,水深1.5m~2.5m,放养鲢鱼、鳙鱼、螺蛳等滤食性动物,种植菖蒲、苦草等水质净化植物;5.过滤坝底部采用水泥硬化,主体结构为空心砖堆砌,内部填料建议用多孔质的火山石、陶粒等吸附介质,由下而上填料的直径逐渐减小,但最大直径不得大于10cm。根据水体污染情况决定过滤坝长宽和条数;6.如有条件可将荒地进行利用建设人工湿地,通过沼泽湿地形式净化水质。 (三)注意事项 该技术适宜淡水连片养殖池塘、规模化养殖场或渔业园区。 (四)技术依托单位、联系电话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0572-2043910 嘉善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0573-84237110 四、淡水池塘多营养层级养殖技术 (一)技术概述 淡水池塘多营养层级养殖技术是根据不同养殖生物间的共生互补原理,充分利用水域空间与池塘滩面,进行水立体化、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目前淡水池塘多营养层级养殖主要包括虾鳖混养、青虾-河蟹-罗氏沼虾轮/混养等,2021年,该技术全省推广面积4.68万亩,亩均效益8000元以上。 (二)技术要点 1.淡水虾鳖混养 (1)准备工作 池塘要求。面积以10亩~15亩为宜,水深1.5m~2.5m。配备独立的进、排水设施。池塘应配备增氧设备,每亩面积配套增氧机的功率为0.75kW~1.5kW;底增氧设施配置功率为0.1kW~0.15kW。 清塘消毒。池塘清淤修整完毕后,进行暴晒。在放苗前20~30日,一般用生石灰进行全池泼洒消毒,用量200~250kg/亩;或用漂白粉消毒,用量15~20mg/L。 培育基础饵料。放苗前一周,用80目尼龙筛绢网过滤进水80cm~100cm,施肥培肥水质,使水体透明度在30cm~40cm之间,水色呈茶褐色或黄绿色。 (2)养殖模式安排 南美白对虾与鳖类混养主要有2种模式。 模式1:虾鳖并重型。中华鳖的放养密度一般每亩100~300只,对虾苗每亩5万尾~7万尾;每亩可收捕白对虾200~400kg;中华鳖成活率85%以上。 模式2:虾主鳖辅型。中华鳖的放养密度一般每亩50~80只,对虾苗每亩7万尾~10万尾,并可搭养30~50尾鲢、鳙鱼或50~100尾黄颡鱼等。白对虾单产高的可达500kg/亩,中华鳖成活率超过90%。 (3)苗种放养 虾苗放养。选择活力强、体质壮的健康虾苗为佳。要求将虾苗淡化到3‰以下规格为1cm左右。先将养殖池水放入试苗盆中,再将选定的淡化苗放入其中,经过12小时以上的观察,若未出现死苗现象则可放苗。 放养时间:一般为5月上旬~6月上旬。水温在18℃以上的晴天上午或是傍晚进行。在池塘的上风口,将苗袋放入池塘中,待苗袋中的水与池水水温基本一致后,再将虾苗缓缓放入池塘中。放养时温差不宜超过2℃。 鳖种放养。规格一般要求在250g以上。还可搭养少量吃食性鱼类和滤食性鱼类,规格一般要求在50g以上。混养的中华鳖放养一般在6月上旬开始进行,吃食性鱼类应在白对虾长到3cm以上时或者虾苗放养时间超过30天后,再行放养;滤食性鱼类的放养时间没有严格要求。 (4)养殖管理 科学投饵。根据养殖模式不同,饵料投喂需视具体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水质管理。养成前期,每日添加水3~5cm,直到水位达1m以上,保持水位。养成中后期,虾池每隔10~15日加换新水,每次换水1/5~1/4,抽取底层水。6~8月份,每10日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不超过20%。水体透明度在30cm~40cm,水色黄禄色或黄褐色,呈鲜活嫩爽感觉。 坚持每天早晨和傍晚巡塘,观察水质变化,检修养殖设施。在闷热天气,增加夜间巡塘。 (5)捕捞上市 模式1在9月开始陆续起捕,即用拉网或地笼起捕虾类,可一直持续到春节前后或跨年捕捉。模式2则根据白对虾生长情况及时收捕,一般用拖网,最后干塘捕捞完毕。 2.淡水蟹虾混养 (1)池塘条件:池塘经推塘改造浅水区不低于1m、深水区不超过1.7m,塘底平坦,淤泥深10cm~15cm,塘埂宽度为1m~1.5m,坡度1:3,坚实不漏水,埂坡依次用薄膜、聚乙烯筛网叠加覆盖。 (2)清塘消毒与施基肥:蟹种放养前20天左右,每亩用150-200斤的生石灰,化浆后全池均匀泼洒消毒。隔3-5天后,每亩施用10斤左右复合肥或100斤左右发酵有机肥,与底泥拌匀。10天后用80目规格的尼龙筛绢网袋过滤进水。 (3)苗种放养:12月底至翌年的2月底,水温4℃~10℃时,每亩放养(60-70)只/斤的1龄蟹种800只~1200只。蟹种规格均匀,附肢齐全,健康无病,无性早熟。蟹种先放到蟹种暂养区内培育到5月底,待池塘内的水草生长到丰满时,再将蟹种放入整个池塘。 2-3月份,每亩套养规格为10cm~20cm的鲢鳙鱼种10尾~15尾。3月中下旬,每亩放养规格为400~500尾/斤的青虾虾种30斤~50斤。5~6月份,每亩套养规格为35~60尾/斤的罗氏沼虾商品虾300尾~500尾。3~7月份,分批投放螺蛳,每亩放养800斤~1000斤,全池均匀抛撒。 (4)投饲管理:饲料以配合饲料为主,搭配玉米、南瓜等。投饲时间以上午7时和下午5时为宜,全池均匀泼洒。日投饲率为存塘蟹总重的2%~5%,并结合天气、水温、水质、规格等情况适当调整。 (5)水草管理:种植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等至少三种以上水草,保持水草覆盖面积占池塘总面积的60%~70%。水草生长过于茂盛时,要及时割除一部分,至草尖距离水面10cm~15cm;水草稀疏时,可施用适量肥料。 (6)水位控制:在5月份前,保持水位30cm~60cm。随着水温升高,每隔一段时间加注新水,至7月初池塘水位达到1.2m,7~9月份每半月添加新水一次,保持水深1.5m左右。 (7)水质控制:勤开增氧机,保持水体溶氧不低于5mg/L、pH 7.5~9.0、透明度40cm~60cm。定期使用调水产品,5月份以后,每隔10~15天施用芽孢杆菌、光合细菌、乳酸菌及柠檬酸钙、葡萄糖酸钙等生物制剂1~2次。 (8)病害防治:生态养殖病害以预防为主,通过放养优质苗种、投喂优质饲料、科学管理水草和水质等生态防病措施预防发病,定时使用生石灰或碘制剂进行消毒。 (三)注意事项 注意优化养殖环境,保持池水稳定均衡,提高养殖水体质量,改善养殖池塘的生态平衡。减少关键水环境因子如盐度、pH、氨氮等的较大梯度变化,有利于生长及控制病害发生。可在养殖池内设置一些装置或掩蔽体,减少虾、蟹个体间的接触机率,降低争斗行为和自残的发生。 (四)技术依托单位、联系电话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0572-2043910 嘉善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0573-84237110 五、池塘内循环流水槽养殖技术 (一)技术概述 池塘内循环流水槽养殖是将传统池塘开放式散养创新为池塘循环流水圈养模式。该模式在池塘中圈出3%~5%面积(每条流水槽搭配7亩~10亩的外塘建设),建立流水养殖鱼槽,配以气提式增氧推水和废弃物收集处理等设备,进行高密度流水养殖,并对鱼类排泄物和残剩饲料进行收集和再利用,达到绿色环保、产量增加、品质提高的目标。水槽内养鱼产量50~150kg/m³,池塘养殖效益1~1.5万元/亩。截止2021年12月底,池塘内循环流水槽养殖模式已经在我省10个地市开展示范应用,建成“跑道”1182条,其中海水“跑道”62条,总数量位列全国第二位,海水跑道数量位列全国第一位。推广示范应用该技术的主体183家,平均产量淡水跑道9158 kg/槽,海水跑道3752 kg/槽;相比于传统池塘养殖,淡水跑道亩均增效6600元,海水跑道4500元。 (二)技术要点 1.池塘条件与配套设备 选择水源充足,无污染,交通与电力设施便利的养殖场地,淡水池塘以长方形为宜,面积不低于20亩,东西走向。海水池塘面积不低于20亩,滩面的设置应适应循环水流向,占比不超过40%。 流水槽位置应综合考虑池塘形状、风力走向等,宜在池塘长边一侧,与塘埂平行。材料宜选用砖混、玻璃钢、不锈钢等材料。流水槽总面积占池塘面积比例以2%~3%为宜。推水区建在流水槽前端,推水设备与流水槽垂直,集污区建在流水槽末端,可根据载鱼量拓宽集污区。 每条流水槽各配1台2kW~2.5kW罗茨鼓风机或漩涡风机,以并联方式连接,作为推水设备;配备制氧设备或液氧,与鼓风机充气管道三通连接。 在集污区安装集污装置,每3条流水槽配套建设20m³互通集污池。在推水设备下游和集污区上下游安装不锈钢网片拦鱼栅。配备监测与报警系统。在流水槽前端配置喷洒式投饵机或风送式集中供料设备。 2.养殖管理 放养规格为10g以上的鱼种,初始放养量根据目标产量设定,以淡水设计产量不高于100kg/m³、海水设计产量不高于50kg/m³为宜。 淡水生态净化塘可适量放养鲢、鳙等滤食性鱼类,套养河蟹、青虾等,海水生态净化塘可放养贝类,不超过塘面积的40%,少量套养对虾等,淡水生态净化区可种植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种植面积占塘面积10%~20%。 流水槽放鱼后适时开启增氧装置,保证溶氧大于5mg/L,并根据养殖阶段、天气状况等调整投饲量。 不定期清洗流水养殖槽的过滤网、微孔增氧管、风机进风口过滤器和吸污设备的吸头。养殖结束后彻底清洗槽壁、槽底。 病害防治坚持科学养殖、预防为主。 (三)注意事项 每天早晚巡塘,做好生产记录、用药记录和销售记录。养殖尾水排放应符合要求,或园区内循环利用。养殖产品要根据生长情况和市场行情等适时捕捞上市。适养品种包括大口黑鲈、草鱼、鲫鱼、三角鲂、青鱼、鲂鲌、梭鱼、花鲈、龙胆石斑鱼、金鲳等。该模式适合在浙江省海淡水池塘养殖模式中推广。 (四)技术依托单位、联系电话 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0571-88731825 嘉善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0573-84237110 六、虾类设施大棚养殖技术 (一)技术概述 浙江虾类养殖因受自然气候条件限制,外塘养殖时间只有5个月~6个月,不仅因起捕时间相对集中,销售价格偏低,影响生产效益,而且梅雨季节大量雨水入池,往往导致水质难以控制,病害高发。而设施化温棚养殖利用塑料薄膜的保温作用,可以提前放苗、延迟起捕,延长养殖周期,增加养殖茬数,大幅度提高养殖成功率、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在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养殖中普遍应用。2021年该技术全省推广面积2.7万亩,亩均产量1145kg,亩均效益1.95万元。 (二)技术要点 1.大棚养殖南美白对虾 当年可两茬养殖,第一茬一般选择在3月中下旬放苗,6月底至7月中旬前起捕;第二茬养殖时间一般7月底~8月中旬放苗,元旦前后水温低于16℃前全部起捕完毕。 选择体质健康活泼,活动能力强,规格均匀一致,不带病原的优质良种虾苗放养,池塘盐度不能低于育苗池盐度1‰以上。 整个养殖期间水温控制在15℃~35℃。 需建造蓄水池,养殖用水需经24小时以上自然沉淀处理,用80目筛绢过滤泵入养殖池。 放养前养殖用水需进行肥水,使透明度保持30cm~40cm后放苗。 根据池塘水色、载虾量、天气等情况,采用水车式环流主体增氧与底充式增氧相结合方式,及时开动增氧机,保持池水溶解氧充足,并适时加注新水和进行水质调节。 饲料沿池塘四周进行均匀散投,第1月日投4次~5次,第2月日投3次~4次,以后日投3次,根据吃食情况、天气情况、虾的生长情况和季节变化,及时调整饲料投喂量。 每日巡塘观察对虾情况,且池塘中虾的规格和载虾量,及时做好轮捕工作。 2.大棚养殖罗氏沼虾 进排水设施设备配备齐全、底质为壤土或砂土底质、面积1.5亩~15亩的养殖池塘。 苗前施肥培育水体藻相。 可选择锅炉大棚培苗、简易大棚培苗、池塘直放养殖三种模式进行幼虾培育,水温稳定在22℃以上,水色茶褐色为宜。 定期消毒水体,改善水质;定期开展病原检测。 虾苗投饲以微颗粒配合饲料为宜,日投喂量为虾总体重的5%~15%,成虾投喂粗蛋白含量35%以上的配合饲料。 起捕时依据捕大留小原则。 3.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轮养 第一茬单养南美白对虾,第二茬大棚单养罗氏沼虾,外塘养殖南美白对虾。 第一茬南美白对虾下苗时间选择在4月上中旬棚内水温连续数天稳定在18℃以上,亩放4万尾以下。7月上旬购入第二茬罗氏沼虾苗小池暂养20天左右,待南美白对虾捕捞后,7月底8月初大棚重新进水培肥后开始放苗,亩放5万尾左右。除大棚外,外塘放养第二茬南美白对虾。虾苗应一次放足,规格整齐。若大棚配备加温条件,第一茬可提早放养,第二茬可延迟起捕。 投饲初期,虾苗活动范围小,应均匀投喂。外塘投喂时全池投喂,日间向稍深水域投饲,夜间向稍浅水域投饲。 养殖前期以浅水为好,水质指标透明度30cm~40cm,pH值7.8~8.6,溶解氧大于4mg/L,氨氮低于0.5mg/L,亚硝基盐低于0.02mg/L。定期使用生石灰和微生物制剂调水,水色保持黄绿色或黄褐色。 6月底到7月中旬,第一茬南美白对虾用地笼分批起捕。11月底水温低于16℃前,大棚罗氏沼虾拖网全部起捕,第二茬南美白对虾用地笼分批捕获。 (三)注意事项 适宜南美白对虾和罗氏沼虾的设施化养殖,选用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等优良品种,养殖成功率和效益更高。 (四)技术依托单位、联系电话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0572-2043910 嘉善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0573-84237110 七、陆基帆布池/圆桶养殖技术 (一)技术概述 陆基帆布池/圆桶养殖技术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型养殖技术。随着各地水域滩涂规划的出台,非粮化等政策的落地实施,通过开挖池塘发展水产养殖的空间不断减少。该技术利用圆桶、帆布(篷布)作为养殖设施,易于搭建,不破坏土地耕作层。养殖池/圆桶以水处理池为依托,利用集中曝气、斜面集污、旋流分离等方式提高水体溶氧、保持养殖水质,与传统池塘养殖模式相比具有养殖产量高、生产周期短、移动性强、捕获简单、生产过程易控等优点,同时养殖用水可循环使用无污染。 陆基帆布池/圆桶满足标准化生产所需条件,生产成本低,产品规格统一,适合大范围推广。在节约土地和水资源的同时,有效解决了靠天吃饭、污水排放和产品安全等问题,具有高效率、高效益的特点。不同规格的池/桶适宜养殖加州鲈、溪流性鱼类、鳜鱼、美国鲥鱼以及南美白对虾等,2021年,全省推广应用11万平方米。 (二)技术要点 帆布池/圆桶:帆布池材料由一种环保帆布加工而成,利用合金钢板作为固定支架,做成圆形,高度1.2m~1.3m,直径6m~10m,池底呈锅底型,上口边缘通过水管进水,管口带斜角。在池子中间最底部安装出水管流出养殖尾水,池子水深由出水管高度控制。水流24小时不间断进水,尾水全部集中池塘经处理排入河道。流水池安装增氧设施,每个池底布置纳米增氧管,做成氧气盘进行底层增氧。帆布池/圆桶上方可搭建钢管连体保温大棚。帆布池/圆桶外部安装粪污收集系统,粪污收集提取至污水槽,通过配套的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生物净化池尾水系统进行处理,实现水体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 南美白对虾养殖则可设置边长6m的方形帆布池,每只净面积35m2,池用成型镀锌管材作支架,高1.2m,内衬750g/m2PVC篷布,有效蓄水位1.0m。池底略向中心倾斜呈锅底形,配置尾水沉淀池、曝气池、水生植物净化池和缢蛏养殖池等尾水助力配套设施,320口池塘配置1台3.7kW低压泵供水,配置2台7.5kW-10kW 罗茨鼓风机轮流供气。 苗种放养、日常管理和病害防治等措施与池塘养殖大致相同,高密度养殖会有大量的粪便、剩饵以及老化的藻类随养殖尾水排出,因此对养殖尾水要进行集中处理。地势较低处每次排放的尾水集中收集后需用泵抽水到沉淀池进行沉淀处理。 (三)注意事项 陆基帆布池/圆桶养殖操作方便,投资小,养殖周期短是比较好的一种新型节水养殖模式,鱼虾在圆桶中运动量较大,能量消耗高,故养殖饵料系数偏高可选用高蛋白含量的饲料,会有更好的养殖效果。 (四)技术依托单位、联系电话 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0571-88731825 嘉善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0573-84237110 八、水产养殖数字化技术及装备 (一)技术概述 水产养殖数字化技术,指通过配备工程化养殖设施和机械化养殖设备,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规范选择场地环境,并配置有环境预警、病害预警、自动投喂、精准给药设备,以及投入品闭环管控和质量全程追溯系统,实现养殖全过程的信息感知、智能控制、精准决策。其装备的应用发展结合智慧渔业发展现状,以满足水产养殖向标准化、设施化、优质化、数字化的发展需求为指导,以设施化池塘、工厂化车间等养殖模式为重点。 (二)技术要点 1.基础设施 要因地制宜,建设能够为养殖各阶段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条件的设施,主要包括有保温大棚、标准化宜机化池塘、集约化池塘、工厂化设施等。配套有覆盖养殖园区内相应控制节点的网络宽带设施,以及满足渔场最大负荷用电需求的电力设施和应急发电系统。 2.配套设施装备 养殖设施装备:供水装备、增氧装备、投饲装备、固液分离装备(工厂化)、水质净化装备(工厂化)、作业装备(疫苗注射、自动捕获、苗种计数等装备)、杀菌消毒装备及控制系统。 感知装备:水质感知装备(水位、水温、溶氧、pH、盐度、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养殖生物感知装备(获取养殖生物的数量、体征、行为);外部环境感知(空气温、湿度、气压、降水、太阳辐射、光照、风速、风向等);养殖尾水监测装备。 管控平台:数据传输装备(渔场内数据传输局域组网);管控系统(对渔场内的养殖装备和感知装置进行实时监测、分析与管控),渔场相关数据需能在管控平台上存储2年以上。有条件的与本级和省级产业大脑对接共享,实时推送位置信息、生产运行状况、环境监测情况、产量产值等数据,实现数据互联互通;产品质量管控(产出的水产品合格证赋码,并与“浙农码”“浙食链”进行联接) (三)注意事项 要按照经济性、兼容性、适用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级分步有序推进。强化数字化、应用管理人才的培养,配备必要的专业技术人员,确保数字化设施装备和管理平台有效运行。 (四)技术依托单位、联系电话 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0571-88731825 嘉善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0573-84237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