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嘉善县积极抢抓“双示范”建设战略机遇,聚焦创新链产业链“双链融合”,全力构建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体系,形成了“开放协同创新”的嘉善模式,全力打造科创产业联动发展先行区。以全省第一的成绩成功列入国家创新型县建设名单,成为全省四个、嘉兴市唯一实现省“科技创新鼎”三连冠的县市区,连续4年获评“县市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 一是在县域创新水平上取得新成效。嘉善创新指数四年跃升24位,提升幅度列全省第1,目前排名全省第6,全社会R&D占比达3.73%;高新产业增加值占比达87.16,列全省第3;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达85.33%,列全省第1。创成多个重量级平台,以全省第1的成绩入列国家创新型县建设名单、创成全省首批省可持续创新发展示范区。获得多项省级荣誉,实现省“科技创新鼎”三连冠,连续4年获评“县市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获评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 二是在科创载体能级提升上取得新进展。浙大智慧绿洲创新中心参与组建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上海大学(浙江)高端基础件材料研究院建设的大气环境腐蚀试验站争取纳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分支。推动科创载体承担国家项目,浙大智慧绿洲创新中心创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2023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获得资金补助420万元。祥符实验室等载体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课题资金超1000万元。 三是在标志性成果上取得新成就。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3个企业的进口替代产品入选全省重大科技成果清单,数量列嘉兴市第1。浙大智慧绿洲成功合成国内首例厘米级细胞培养大黄鱼组织仿真鱼排。嘉善复旦研究院研发的12英寸的高精密温度测试芯片,突破高端设备在线温度检测的“卡脖子”难题,填补国内空白。上海大学(浙江)高端基础件材料研究院攻克4N纯铁制备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实现量产,并入围2023年世界钢铁工业十大技术成果。强化基础研究,祥符实验室的通用数字DNA计算等8项研究成果在《自然》等国际顶尖期刊上发布。 四是在创新主体培育上达到新高度。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构建高新技术企业“一评三精准”分类管理服务机制,并在全国推广。2023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30家,连续6年列全市第1,累计有效高新技术企业748家,占规上企业比重达55%。高能级企业研发机构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2023年新认定省重点企业研究院2家、列嘉兴市第1,占嘉兴市新认定数的一半,新认定省企业研究院7家,省级研发中心14家。 五是在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育上实现新突破。国家级人才培育创历史最好成绩,2023年入选省“鲲鹏计划”1人,新引培国家级人才6人,其中入选国家万人计划3人,均列嘉兴市第1。科技人才储备力量日益壮大,新引进青年博士129人,实现翻番,列全市第1。海外人才加速集聚,集聚外国高端专业人才184人,福莱新材料获评省级外国专家工作站,实现零的突破。 2024年,嘉善县科技创新工作将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县”为契机,强力推进“创新深化”,迭代升级“315”科技创新体系,全力建设科创产业联动发展先行区,为“双示范”建设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主要目标:2024年,全社会R&D占GDP比重达4%,规上工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达3.4%,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2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80%,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26亿元,科创强基重大项目投资额达5亿元。 一、实施县域创新能力提升行动 1.加快国家创新型县建设。围绕打造全国创新型县发展示范性标杆的目标,持续推进国家创新型县七大建设任务,阶段性完成重点指标任务体系,依靠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努力建成长三角地区特色鲜明的新兴产业集聚区、具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承接区和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生态引领区。 2.推动“双示范”建设。助推县域高质量发展示范点建设,构建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孵化基地。持续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分类管理服务机制”“接轨区域中心城市协同科技创新机制”,展示示范点建设经验成果。积极参与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建设,推动一体化协同创新。 3.融入G60科创走廊建设。发挥G60科创走廊重要节点城市作用,以祥符荡科创绿谷建设为重点,整合集聚走廊创新资源,构建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区域合作体系。扩大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对接,整合在沪域外孵化器资源,深化科技创新券互认领域和使用范围,推动科技创新服务跨区域合作与共享。发挥“长三角(G60)全球科创路演中心”作用,吸引科技人才项目来嘉善孵化转化。 二、实施科创载体引领赋能行动 1.提升科创载体能级。坚持全域统筹、需求导向,完善以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评价、奖励、支持、淘汰机制,推动科创载体从“有没有”到“好不好”转变。强化平台建设,着力推动浙大智慧绿洲创新中心食品柔性智能提取中试生产线、祥符实验室稀土蛋白纤维中试平台建设,推动嘉善复旦研究院鑫达园区芯片封测平台和上海大学(浙江)高端装备基础件材料研究院合金钢中小试平台投入使用,并集聚人才队伍,力争年底前累计入驻科研人员1100人以上。做强做精科创载体,推动浙大智慧绿洲创新中心争创全国重点实验室分基地,支持县内创新载体联合龙头企业共建全省重点实验室,力争实现“国家级平台有突破、省级平台全覆盖”。 2.着力强化创新能力。加快创新载体成果建设,全力推进一批短中期见效、带动力强的重大标志性科技成果的攻关。完善重大任务凝练机制,加强科创载体与企业的对接合作,承担更多国家级、省级科技攻关项目。大力推动创新载体开展科研项目立项,积极申报“尖兵”“领雁”等省级重大专项,力争入列省级重大专项2项以上,并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 3.赋能地方产业发展。强化产学研合作,开展深化“双链”融合专项行动,推动创新载体与本地产业合作,通过联合建设实验室(研发中心)、共同开展科研项目等形式,推动开展科技合作50项以上、孵化产业化项目10个以上。强化院企对接,通过院企银企对接会、技术研讨会等活动,推动科技成果在嘉善转化落地。针对企业需求,遴选一批科创载体的科研专家,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推动产学研合作。 三、实施创新平台提质增效行动 1.提升高新区承载能级。坚持“又高又新”发展定位,加快促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强化省级高新区各分片区统筹协同,完善孵化器等配套设施建设,开展高质量的招商引资,推动省高新区在综合考核排名中争先进位。联合青浦区、吴江区共同推进跨省域高新区建设,加快重大项目推进,完成区域范围调整、规划编制等工作,在跨区域产业发展、创新要素流动等方面争取做出成效,为争创国家级高新区奠定扎实基础。 2.完善孵化体系建设。探索建立联合创新、接力孵化机制,以国家级孵化器县科创中心为牵引,联动县域内主体平台、两创中心、孵化器、众创空间,以多种形式承接科技孵化功能,构建泛孵化机构,力争全域市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入驻企业突破350家,孵化面积突破25万平方米。鼓励促进更多社会力量、企业主体盘活闲置楼宇、厂房等资源参与孵化器(众创空间)建设,新增市级及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1家。 3.加快建设科创飞地。持续放大在沪“飞地”窗口作用,积极接入上海科创网络,整合嘉善国际创新中心(上海)、嘉善陶庄上海吴淞口新材料创新中心等在沪的政府主导建设“飞地”平台资源,举办域外招商活动不少于5场,引入项目不少于20个。鼓励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各类民营机构在沪建设域外孵化器,加快成立具有中间服务和联络功能的平台机构,实现域内域外创新要素和优质资源高效流动。 四、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 1.壮大科技企业集群。围绕省市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和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全面强化科技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企业分类管理服务机制,督促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完善省科技领军企业和省科技小巨人企业为引领、高新技术企业为中坚、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支撑的“雁阵”式企业发展格局,推动规上工业企业高企化,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力争新认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0家,省科技领军企业或省科技小巨人企业1家。 2.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围绕全县“3+3”主导产业,结合创新载体研究方向,构建“企业+载体”的“企业研究院+研发中心”等梯次明显的企业研发机构体系。修订县级研发中心管理办法,争取实现无感认定;支持企业建设更高级别研发机构,力争新增省级研发机构10家,市级研发机构20家,加快推进兰钧全球研发中心建设,力争集聚千人研发团队。持续推进“两清零一提升”专项行动,力争全县3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无研发机构清零,5千万元以上制造业企业无研发活动清零。 3.强化科技项目招引。整合创新载体、创新平台等招商资源,出台科技招商方案,建立机制灵活、运行高效的科技招商工作体系,组建一支专业化的科技招商队伍。依托现有科技中介力量,加强与县内、外科技平台的横向联系,积极组织科技招商推介会,举办科技项目路演等活动10场,力争新招引科技项目30个。积极参与工业项目联审会议,扩大高新项目储备,力争高新投资占固定投资比重20%以上。 五、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 1.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围绕省“315”创新体系,实施“科创祥符”攻关计划,聚焦芯片、人工智能、关键生物技术、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领域布局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建立形成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省“尖兵”“领雁”计划、县科技计划项目为主体的技术攻关体系。推动企业和创新载体联合申报国家、省科技进步奖,力争实现突破。全年力争组织实施“科创祥符”攻关计划重点项目50项以上,列入省“尖兵”“领雁”计划5项以上,争取形成国际领先的重大科技成果1项以上。 2.加强共性技术攻关。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和技术创新方向,谋划创建由创新能力突出的科技领军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等具有科技影响力的企业牵头,并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 六、实施创新人才引育集聚行动 1.构建人才引育留全链条。深入实施“祥符英才”计划,围绕科技企业、科研载体、从人才“引、育、留”三个方面入手,着力储备一批重点企业、重点人选进行定向招引和精准培育,全年力争新引进培育国家级人才计划2名以上,省级人才团队计划2项以上,海外工程师引留用10人次以上。优化青年人才支持方式,建立青年科学家长期滚动支持机制,引进培育博士100名以上,招收博士后45人以上。优化青年人才支持方式,推荐符合条件的青年科技人才入库,并编制“一人一案”支持方案。坚持多项留才举措,积极营造“拴心留人”氛围。与相关部门共同出台人才新政,完善人才配套政策。 2.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探索以科创平台牵动的“科教人贯通”机制改革,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经验。围绕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目标,以人才团队贯通为核心、创新资源一体化配置为支撑、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强化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融合。以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等创新载体为纽带,联动大学、技师学院、中专院校与企业,探索多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贯通新路径。 七、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行动 1.强化科技成果征集。支持创新载体分领域征集科技成果和技术需求,推动嘉善科技大市场开展技术需求、初创项目的全领域征集,依托浙工大转化中心、西安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嘉善分中心等合作院校以及科技中介,多方面、宽领域开展征集,力争集聚高校院所、企业科技成果1000项。 2.完善验证中试体系。推动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牵头的转化验证中心建设,加强与企业联合立项,利用合作企业的资金、市场、人才等创新要素,提高项目转化成功率,结合未来实验室研究方向,建设转化验证合作基地。对引进创新载体的实验场地、实验设备等进行资源统筹,按功能定位分类,构建开放共享的小试中试平台,为科技成果转化方提供小试中试服务。 3.优化成果转化环境。加快推动浙江大学科技园未来创新园归谷园区等创新创业园区建设,营造良好成果转化氛围。深入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双百千万”专项行动及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满天星计划”,依托上海科学技术交流中心等机构开展国家技术转移专业人员能力等级培训等活动,组建技术经纪人队伍,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 八、实施创新生态品质提升行动 1.营造浓厚创新氛围。用好用足财政资金,加快“8+4”经济政策体系科技创新政策包、科技新政等政策落地。举办科技创新大会,大力营造尊重创新、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开展科学家精神弘扬行动,弘扬包容竞争、宽容失败、崇尚科学、敢为人先的创新文化,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良好氛围。联合相关部门构建数据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体系,探索建设数据知识产权一体化服务平台。 2.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积极参与嘉兴市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完善“银保基”科技金融体系。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推广企业创新积分贷,引导科技银行推广研发贷、成果转化贷等科创金融服务,力争全县科技服务业贷款同比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重点推进政策性科技保险试点工作,在科创中心试点技术研发、概念验证、市场推广等新型险种,力争一批“嘉科保”等保险创新产品参保企业。与银行、保险、风投公司等金融机构共同合作开展特色科技金融服务,创新设立具有面向孵化器的特色金融服务产品并开展系列活动不少于3场。 3.大力推进“科技强农”。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调动科技特派员工作积极性,2024年选派省市县各级科技特派员70人次及以上,组织实施科技项目8项及以上。围绕乡村振兴发展需求,推动选派科技特派员服务领域从农业一产向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服务业等产业链后端延伸,拓展科技特派员服务领域。 九、实施科技党建先锋统领行动 1.创新学习调研模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通过组织科技创新专题培训班等形式,建立健全理论业务学习长效机制。同时,创新调研工作机制,组织前往科技创新工作先进地区考察调研,并积极开展科技工作下基层、下企业调研活动,持续推进科技工作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 2.推动干部能力提升。大力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进一步发挥“科技学堂”“党建联盟”等特色载体作用,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培养力度,开展“一线比拼、实干争先”活动,组织优秀年轻干部参与县级“赛马比拼”,不断优化青年干部成长路径。充分发挥老同志“传帮带”作用,通过青老结对方式,助力青年干部成长成才。 3.深化党建品牌效能。持续深化“红领创新制胜”党建服务品牌,建立科级领导包干制度,由科级领导定点联系下属党支部,定期深入党支部开展指导实践。积极推动组织联建、活动联办、经验联学、服务联抓,激活党建工作驱动力,增强党建工作影响力、提升党建工作创造力、聚合党建工作凝聚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