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服务送进企业和群众的心坎儿里?这是嘉善精准匹配企业需求之问;如何让科技之花结出更多产业之果?这是嘉善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之问……在“六问破难·六干争先”大讨论活动中,嘉善不断破题,持续向上生长。 畅通供需“连心桥” 近日,群众范先生在为孩子秋季入学准备积分材料时,急需养老、医保参保证明,却苦于工作日无暇跑窗口。他看到“八小时外预约办”服务上线后,第一时间完成预约。 到达现场以后,工作人员仅用5分钟就完成了所有证明材料的打印。范先生夸赞道:“不用请假、不用等待,孩子入学的手续越来越方便了!” 坚持“服务”走在“政务”前,嘉善县政务服务中心聚焦企业和群众“八小时外”需求,建立和完善多渠道预约服务工作机制,让政务服务“有爱变无碍”,企业和群众办事 实现“自由办”。 针对群众办事、企业服务中的堵点、难点,嘉善着眼需求,创新方法,推出一批新机制新措施。不久前,位于干窑镇的浙江萨维智能传动科技有限公司率先体验到了“点餐”服务的便利,执法人员的上门服务帮他们化解了安全生产和劳动仲裁两个方面的风险隐患,大大超出企业预期。 “嘉善有2万多家企业,涉及19种行业类型,如何实现供需匹配、精准服务?我们提出了‘套餐+点餐’的解题思路。”嘉善县综合执法指导办专职副主任许剑浩说。 目前,围绕我县特色产业,嘉善推出10个服务套餐;针对市场监管、税务等7大高频领域,梳理出79项指导意见,形成了一整套适合不同类型企业的服务菜单。 “我们上门指导服务结果不作为执法检查结论,不纳入执法程序,不录入执法系统,只为解决问题。”嘉善县综合执法局局长杨渊表示,这样一来,既解决了企业既想“点餐”,也怕没事找事,招来处罚的担忧,也解决了执法部门如何在不影响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监督问题。 巧劲一点,泰山移位,工作方式上的改变,破开的是政企沟通无形的壁垒,通过在开发区、干窑镇先行试点,邀请企业现场体验,口碑效应逐渐形成,92家企业相继“点餐”。截至3月底,通过“套餐+点餐”涉企指导服务,嘉善已帮助企业解决各类问题208个,为企业降低成本约230万元。 “企业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服务什么”。在“六问破难·六干争先”大讨论活动中,嘉善开展新一轮“三送三提”行动,一季度共收集处置要素保障、审批事项、市场拓展等方面问题150个,已解决问题129个。同时,及时出台《嘉善县企业减负增效十条意见》,拿出“真金白银”为企业“加油”“减负”,并系统集成各部门的惠企政策,聚焦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全流程服务,精准推送,助力各工业园区内企业、规上企业实时获取惠企政策,以实际行动助企纾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构建同频“强磁场” 在浙江省启镨新材料有限公司,祥符实验室的科研人员正详细了解企业在新一代半导体材料产业化过程中遇到的技术瓶颈。 “原来我们预期要今年年底才能完成的事情,已经提前完成了。”浙江启镨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振龙说,公司专注于金刚石材料的研发,然而,在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启镨新材遇到了诸多材料表征方面的技术难题。祥符实验室的出现如同一场及时雨,为启镨新材带来了转机。 当然,这并非是孤例,在“六问破难·六干争先”大讨论活动,祥符实验室依托其强大的研发团队实力和共享服务平台检测能力,开展"技术问诊进企业"专项行动,为更多企业提供精准、高效的技术服务,推动嘉善的产业技术创新与升级。 “今年以来,我们已经走访了43家企业。科研人员在产业合作的过程中,找准了科研的落脚点,而企业在与我们的沟通中,提升了产品的含金量,相互之间不停地联动成长。”祥符实验室副主任沈锋说。 截至目前,嘉善四大科创平台已与企业签订技术服务合同129项,合同金额超1亿元,集聚研发人员超1200人、硕博比超90%。全县已共建32家联合研究机构,开展120余项横向科研合作,重点布局人工智能、半导体、生命健康及生态环境等领域。 聚焦小试、中试项目备案问题,嘉善多部门联合上门服务,对项目类别、行业分类、准入标准的分界比较模糊的项目,进行专业指导;针对科技成果“没市场、匹配差、不敢转、效绩差、收益少”等问题,嘉善立足科技成果“先用后转”省级试点,探索建立“先需后研、先研后用、先用后转、先转后拨、先拨后股”“五先五后”转化法。 “先用后转为高度非标的科技成果转化探索了一条标准化的实施路径,好比是‘车同轨、量同衡’。”嘉善县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吕鸣秋表示,在达成意向的基础上,科研团队能授权多家企业同时免费试用,省却了原本大量关于转化方式、转化价格以及转化目标的沟通成本和摩擦成本,提高了成果转化效率。 坚持是最难的事,也是最容易成功的事。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正催生高质量发展地“最大增量”。今年一季度,全县规上工业研发费用预计15.9亿元,增速预计全市前三。通过“六干争先”专项助企行动,嘉善已走访企业70余家次,对接解决20余项技术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