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务公开 > 部门党务工作 > 全局工作

县档案馆着力推进全县村志编纂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发布日期: 2020-11-05 15:41 浏览次数:

针对全县城乡建设快速推进所带来的乡村历史文化消散的严峻形势,县档案馆(县史志研究室)自加压力,主动把村志编纂作为服务“双示范、当窗口”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在2018年先行启动36个村志编纂基础上,今年提出到2026年底前分三批全面完成118个村村志编纂工作任务,并以村志为载体,记载历史文化,接续文化根脉,留住乡音乡愁,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第一批列入编修的36部村志,现有4部村志形成评审稿,大部分村已完成50%~80%初稿量。

一、广泛调研,科学谋划村志编纂

一是调研客观现状。通过下乡村调研走访、召开座谈会、外出学习取经等方式,了解掌握村志编纂面临形势和工作基础,全面掌握乡村文化发展现状。村落逐渐消失。随着城乡统筹、产城融合发展,部分行政村合并减少,不少自然村消失(终结)。全县村级组织从1992年328个减少到目前的118个,减少了210个,自然村减少的数量则更多。群众文化需求增加。目前,全县已经完成11部镇志编纂出版,基层群众希望编纂村志,记述农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历史文化和名门望族发展、乡贤的现状。工作基础薄弱。村志编纂面广量大,专业性强,虽可借鉴镇志编纂经验、相关基础资料,但仍面临编纂人员能力素质不高、基础资料缺乏等困难。

二是拟定实施方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的“实施乡村经济社会变迁物证征藏工程,鼓励乡村史志修编”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有条件的地方,地方志编纂向基层延伸”的要求,组织人员对全县乡村进行调研走访,分析相关情况,拟定全县村志编纂工作的实施意见,包括组织领导、责任体系、阶段安排、内容要求、质量管理、考核激励等。

三是争取领导重视。主动向县领导、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汇报,争取领导的重视支持,制定《嘉善县村志编纂工作方案》,并落实村志编纂的奖励政策,激发村志编纂动力。2018年8月召开全县村志编纂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全县的村志编纂工作。今年10月,召开全县村志编纂推进会。同时,向省市地方志部门汇报工作方案,争取上级支持。

二、突出重点,全力推进村志编纂

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全县建立村志编纂指导小组及办公室,组建由10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各镇(街道)建立领导小组,出台村志编纂奖励和激励政策,聘请指导员指导开展村志编纂工作。开展村志编纂的村都建立了编纂委员会,建立了100多人的编纂员队伍,聘请熟悉农村情况,有一定写作能力的退休干部、退休教师开展村志编纂工作,全县形成了县主管部门业务指导、镇(街道)组织领导、村(社区)具体实施的工作机制。

二是分批组织实施。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全县村志编纂。2018年8月确定了第一批编纂单位(计划用3-4年时间完成),重点选择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原乡政府所在地、征地拆迁(搬迁)变化大的26个村先行启动,全县动员会后,第一批编纂村增加至36个。今年根据示范区建设要求,确定示范区先行区姚庄镇、西塘镇和开发区(惠民街道)的39个重点村为第二批编纂单位,力争到2023年基本完成,其中姚庄镇16个村已全部启动编纂工作。剩下的42个村为第三批,力争到2026年基本完成。

三是把握内容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按照地方志书编纂标准要求,强化质量管理,力求做到内容详实、体例规范、史料准确,整体布局合理,结构严谨。把握时代特征,村志编纂内容重点集中在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全县人民建设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以及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的伟大实践、巨大成就、历史经验。把握地方特色,立足村(社区)实际,突出体现本土特色,如干窑村窑业、和合村田家英调查、洪溪村篮球、魏中村新居民管理服务等。

三、严把质量,悉心指导村志编纂

一是确定村志编纂纲目。根据地方志编纂规范,参考镇志编纂有关要求,借鉴外地经验,制定全县村志参考纲目,发放给镇、村参考,并帮助审核确定镇村上报的村志编纂纲目,明确编纂的氛围、重点和特色,打好编纂工作基础。

二是强化业务培训指导。针对村志编纂新手多、难度大的实际,2次举办全县村志编纂业务培训会,到9个镇(街道)召开的动员会进行培训辅导,下发《嘉善县志》(1995版)、《嘉善县志》(2015版)、《嘉善县志》(光绪版点注本)等参考书籍,提供一些编纂启动早、内容质量比较好的村志编纂资料,供其他村学习借鉴。日常工作中,县指导组办公室的6名同志分片联系,经常下村开展面对面指导,今年以来下村30多人次。

三是把牢评审出版环节。出台村志评审验收和出版管理办法,规范村志编纂的初审、复审以及出版方式。帮助审核村志初稿,组织专家组评审村志复审稿,目前《洪溪村志》《厍浜村志》已经通过专家组评审。会同镇(街道)共同审定志书内容、确定出版发放方式,进一步提高编纂质量。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