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设计跟淀山湖、元荡的区别在哪里?特色在哪里?亮点在哪里?”在北祥符荡岸坡生态整治工程专班会议上,嘉善示范区管委会规划建设局局长林如初一针见血,针对设计单位提供的初步设计方案,尖锐指出问题所在。 北祥符荡岸坡生态整治工程是祥符荡创新中心“新三年”建设的26个项目之一,涉及岸坡整治约23.6公顷,生态护坡约7公里,新建防汛道路约8.5公里,沿线建设水文化节点、栈道、驿站等配套设施。以该项目为支撑,嘉善将开启北祥符荡保护性开发,继南祥符荡水生态修复、竹小汇零碳聚落、金色大底板后,打造更多标志性项目,延续“绿色祥符”“生态祥符”之美。 能否展现高品质,如南祥符荡般让人眼前一亮,规划设计至关重要。在这次专班会议上,示范区管委会、总师团队和设计单位、祥符荡公司以及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文旅体局等部门面对面会商,就项目初步设计方案进行论证,从源头上把关项目品质。 “海螺造型不够美。”“塔的位置要和伟民环保相协调。”“桥的三种设计方案都未达到实施要求,设计调性还是得平和、自然。”这是来自示范区嘉善片区总工程师团队的专业意见。给项目设计“找茬”,大到整体风貌、天际线管控,小到建材应用、色调选择,一一研究,修改意见频出。而他们口中反复提及的螺、塔、桥,即水中厅、祥符塔、如意桥,是“新三年”计划在北祥符荡打造的三个标志性建构筑物。“目标打造‘新三年’中的视觉亮点。”示范区嘉善片区总工程师沈磊认为,这三项设计必须对标国际一流标准。说话间,他转向总师团队成员,要求他们根据当前几个版本的初步设计方案,就会上提出的优化意见,论证相关想法的可行性,指导设计单位深化方案。 “第四轮会商了,还早着呢!”4个小时的会议刚结束,总师团队片区负责人崔梦晓匆匆赶往办公室,和团队其他成员研究方案细化工作。在办公室墙上悬挂的黑板上,逐条记录着每周工作重点,“方案比选”“地块分析”“节点选址”等词语高频出现,每完成一项都会用红笔标注,清单式销号。要确保在17个月内完成方案优化、招标、建设全过程,考验着他们。 “三周年期间,南祥符荡方案2个月时间内前前后后修改了20多轮,沈磊老师召集各设计单位审查把控将近20次。”崔梦晓早已习惯了这般精益求精打磨方案。她深知,只有一轮又一轮地推进,才能充分暴露问题、解决问题,在实施环节与方案高质量匹配,真正体现设计效果,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 “两端着力、中间管控。”沈磊介绍,总师团队好比是“大管家”,从祥符荡这边的规划构架到项目设计、建设管控、细节落地再到项目运维,全程跟踪。其间,嘉善示范区管委会也将从行政层面进行考量、把关。这套从“13820”行动中总结出的“行政+技术”双把关机制,如今已沿用到“新三年”建设中。 同时,在三周年建设中建立的绿道、建构筑物、水体质量、动植物多样性等规划设计导则,也将持续为“新三年”26个项目建设把好品质关。值得期待的是,此次设计方案中,还谋划打造植入文化特色的怀家浜自然村,并意向将零碳低碳技术延伸至酒店等领域,不断擦亮嘉善片区生态底色。 “为当代留精品,为后代留文物。”聚焦重点项目、紧盯关键节点,谋定后动,“新三年”嘉善片区建设的品质答卷正在祥符荡创新中心徐徐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