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示范点 > 五个先行区 > 生态优势转化先行区

嘉善伍子塘吴越文化绿廊成为省级典型
发布日期: 2024-01-23 14:53 浏览次数:

省水利厅近日公布第三批水工程与文化有机融合典型案例,嘉善县伍子塘流域综合整治工程成功入选。

2021年6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嘉善片区水利规划》(以下简称《水利规划》)印发,《水利规划》提出打造伍子塘吴越文化绿廊,明确以贯穿嘉善县域南北的伍子塘为主要骨干,融合善文化、窑文化等,采取滨水绿道建设、堤岸生态化改造等措施,营造生态、宜居、绿色的滨水空间。目前,“嘉善县伍子塘流域综合整治工程”已列入《浙江省中小河流治理“十四五”规划》项目库。

嘉善县伍子塘流域综合整治工程实现期限为2023年~2025年,共生态化治理伍子塘水系37公里(伍子塘城区段10.7公里、伍子塘祥符荡段7.72公里,伍子塘乡村支流段18.58公里),共涉及罗星街道、魏塘街道、惠民街道、干窑镇、西塘镇、大云镇内河道30余条。建设内容为新(改)建护岸43.94公里,河道清淤15.8万立方米,新建水闸(站)工程3座。

该项目坚持“融合、民享、生态、低碳”理念,有机串联起各功能区,把环保、运动、休闲、旅游等各种功能收纳于一体,途经现代化水利工程大舜枢纽、历史文化古镇西塘,既体现河道的历史韵味,同时展示当今的水利风采,结合滨水绿道建设构建一条展现河道治水史、城市发展史、古今文化和谐交融的古韵人工河。

嘉善伍子塘由春秋时代伍子胥主持开挖而成,南起胥山,北接西塘,故名曰“伍子塘”,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是嘉善最古老的一条河道。伍子塘的开掘,使得嘉善境内出现一条南北通达的人工运河,加强了南北河运业的发展,带动了古时候沿河区域各类经济如盐运业、烧窑业、沿河农业的发展。

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而盐又是不可或缺的调料。在古代,盐的生产、运输和售卖都是历代朝廷所严加管理的,伍子塘的挖掘,带来了发达的盐运,也兴盛了嘉善这座城市。流域汇集了三官塘桥、吴镇墓、钱士升故居、南城门等众多历史文化节点,伍子塘沿线历史文化古迹价值高且保存完好。

伍子塘流经嘉善县西塘镇、干窑镇、罗星街道,结合河道历史发展进程及地域特点,凝练挖掘沿线文化,主要形成了窑文化、柳洲文化、善文化等特色文化,文景相融。

窑文化。伍子塘途经嘉善县干窑镇,它有着千年窑文化的传承。嘉善干窑史称“千窑”,砖窑业的生产历史可以追溯到宋前,最早记载干窑窑业的是明万历(1596)的《嘉善县志》。明代,干窑又因生产“京砖”而被封为“御窑”,建于清代咸丰年间的沈家和窑墩又被命名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清代中期,已成为嘉善县窑业中心,清末民初为鼎盛时期。干窑是江南窑文化的发源地和传承地。据记载,干窑砖窑最多时有800多座,烧窑的烟火昼夜不息,运送砖瓦的船舶往来相接于水上,这个“水上”指的就是伍子塘。

柳洲文化。明万历《嘉善县志》:刘公台,旧呼刘公墩,今改称刘公台。在县治北城外,距城半里(今天的北大金城处)。明嘉靖间(1554年)郡守刘唐岩所筑。刘公以为伍子塘水势太猛不利于嘉善的财富聚集,便组织民众在伍子塘西侧筑墩阻碍河水北流,民众都很拥护,便在墩上建了亭子(柳洲亭)树了石碑纪念。后明崇祯年间以曹尔堪为首的八子,每月于此会文,争相赋长短句,是为柳洲词派之滥觞。此词派至清顺治年间余韵不绝,至今仍为中外词坛研究者所瞩目。

善文化。新石器时代的印记。在南伍子塘西侧的独圩遗址于1982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显示马家浜文化堆积,说明距今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伍子塘区域已有嘉善人的祖先在生活了。

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中国文化的自然属性就是“崇水”的。临水而居,择水而憩,自古就是人类亲近自然的本性,也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梦想。如今,放眼望去,经过水系沟通治理后的伍子塘,更显水流涌动,云烟辉映,赏碧波而观鱼戏,待日落以看月升。


全屏播放:开始播放后点击右键选择“缩放”中的“全屏”,双击则退出全屏。

省水利厅近日公布第三批水工程与文化有机融合典型案例,嘉善县伍子塘流域综合整治工程成功入选。

2021年6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嘉善片区水利规划》(以下简称《水利规划》)印发,《水利规划》提出打造伍子塘吴越文化绿廊,明确以贯穿嘉善县域南北的伍子塘为主要骨干,融合善文化、窑文化等,采取滨水绿道建设、堤岸生态化改造等措施,营造生态、宜居、绿色的滨水空间。目前,“嘉善县伍子塘流域综合整治工程”已列入《浙江省中小河流治理“十四五”规划》项目库。

嘉善县伍子塘流域综合整治工程实现期限为2023年~2025年,共生态化治理伍子塘水系37公里(伍子塘城区段10.7公里、伍子塘祥符荡段7.72公里,伍子塘乡村支流段18.58公里),共涉及罗星街道、魏塘街道、惠民街道、干窑镇、西塘镇、大云镇内河道30余条。建设内容为新(改)建护岸43.94公里,河道清淤15.8万立方米,新建水闸(站)工程3座。

该项目坚持“融合、民享、生态、低碳”理念,有机串联起各功能区,把环保、运动、休闲、旅游等各种功能收纳于一体,途经现代化水利工程大舜枢纽、历史文化古镇西塘,既体现河道的历史韵味,同时展示当今的水利风采,结合滨水绿道建设构建一条展现河道治水史、城市发展史、古今文化和谐交融的古韵人工河。

嘉善伍子塘由春秋时代伍子胥主持开挖而成,南起胥山,北接西塘,故名曰“伍子塘”,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是嘉善最古老的一条河道。伍子塘的开掘,使得嘉善境内出现一条南北通达的人工运河,加强了南北河运业的发展,带动了古时候沿河区域各类经济如盐运业、烧窑业、沿河农业的发展。

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而盐又是不可或缺的调料。在古代,盐的生产、运输和售卖都是历代朝廷所严加管理的,伍子塘的挖掘,带来了发达的盐运,也兴盛了嘉善这座城市。流域汇集了三官塘桥、吴镇墓、钱士升故居、南城门等众多历史文化节点,伍子塘沿线历史文化古迹价值高且保存完好。

伍子塘流经嘉善县西塘镇、干窑镇、罗星街道,结合河道历史发展进程及地域特点,凝练挖掘沿线文化,主要形成了窑文化、柳洲文化、善文化等特色文化,文景相融。

窑文化。伍子塘途经嘉善县干窑镇,它有着千年窑文化的传承。嘉善干窑史称“千窑”,砖窑业的生产历史可以追溯到宋前,最早记载干窑窑业的是明万历(1596)的《嘉善县志》。明代,干窑又因生产“京砖”而被封为“御窑”,建于清代咸丰年间的沈家和窑墩又被命名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清代中期,已成为嘉善县窑业中心,清末民初为鼎盛时期。干窑是江南窑文化的发源地和传承地。据记载,干窑砖窑最多时有800多座,烧窑的烟火昼夜不息,运送砖瓦的船舶往来相接于水上,这个“水上”指的就是伍子塘。

柳洲文化。明万历《嘉善县志》:刘公台,旧呼刘公墩,今改称刘公台。在县治北城外,距城半里(今天的北大金城处)。明嘉靖间(1554年)郡守刘唐岩所筑。刘公以为伍子塘水势太猛不利于嘉善的财富聚集,便组织民众在伍子塘西侧筑墩阻碍河水北流,民众都很拥护,便在墩上建了亭子(柳洲亭)树了石碑纪念。后明崇祯年间以曹尔堪为首的八子,每月于此会文,争相赋长短句,是为柳洲词派之滥觞。此词派至清顺治年间余韵不绝,至今仍为中外词坛研究者所瞩目。

善文化。新石器时代的印记。在南伍子塘西侧的独圩遗址于1982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显示马家浜文化堆积,说明距今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伍子塘区域已有嘉善人的祖先在生活了。

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中国文化的自然属性就是“崇水”的。临水而居,择水而憩,自古就是人类亲近自然的本性,也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梦想。如今,放眼望去,经过水系沟通治理后的伍子塘,更显水流涌动,云烟辉映,赏碧波而观鱼戏,待日落以看月升。


信息来源: 县委推进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