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能老人是社会上最“弱势”群体,护理难度大、刚性需求多,加之家庭小型化、分散化,使“一人失能、全家失衡”问题更加突出。为解决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问题,自2016年以来我国已有78个城市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并有人称之为“第六险”,寄希望通过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满足失能老人的长期护理需求。 长期护理保险目前有“专护”“院护”“家护”三种服务方式,以“家护”服务人数最多。2017年嘉善推出的“家护”在提升服务对象获得感、幸福感、减轻家庭负担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截至2022年12月,嘉善享受长期护理对象服务6982人,其中6级护理3314人,5级护理2962人,4级护理684人。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问题,特别是不能有效满足服务对象需求,长护险基金支出不经济,同时也没能对市场化居家养老发展起到应有引领和带动作用,亟需进行大的改革。 长护险“家护”服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1.对服务对象实施个性化、差异化服务工作做得不够完善。一般来说,要根据老人失能等级评估结果及居家养老需求制订“家护”护理方案并根据方案提供服务,但目前的服务项目较单一,各类服务一共26项,其中包括医院专护项目,并没有紧紧围绕服务对象及其家庭需求提供相应服务项目,服务机构往往优先提供自身有优势或对自身更有利的项目。 建议:增加护理服务内容,以身体护理,生活护理,精神慰藉等多方位服务。 2.缺少有效监控手段。目前多数定点服务机构对工作人员到达服务对象家中的时间、离开时间能够进行有效监控,但对服务过程中的表现、服务质量缺少有效监控手段,难以监督服务过程中“出工不出力”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服务质量。 建议:加大服务监管与服务机构考评制度 3.对定点服务机构审批把控要有一定的门槛。注册时间短,持证护理员人数少,“借三个护理证”就能申请定点服务机构,导致一些没有机构养老经验的小机构也能从事“家护”服务。 建议:提高对长护险定点服务机构的审批要有一定的门槛,要契合当地实际,实行片区化,规模化,品牌化的服务模式,避免定点机构服务区域不连片、地点不集中。由于服务地点不集中、不连片,服务人员上门服务路途往返浪费许多时间,成本加大。需要合理有效的资源整合,让服务效能最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