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今年是一体化示范区建设5周年。5年来,这片沪苏浙交界处的“试验田”不断“开花结果”,构建新机制、整合新资源、带来新活力。今起推出“一体化示范区五周年·从这里出发”系列报道,从这里出发,发现生态联保、交通联通、产业联动等领域的一体化创新成果。 “沈书记,这几天岸边水葫芦很多,你们那边在打捞吗?”近日,陶庄镇湖滨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建国一边在太浦河沿岸巡查,一边打着电话。电话那头是对岸吴江区黎里镇汾湖湾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沈晓华。 57.62公里长的太浦河连接着青浦、吴江、嘉善,是一体化示范区第一条实施“联合河长制”的河道。作为“联合河长”,平日里,杨建国、沈晓华既要定期开展巡查,也要互相通报河道情况。“我们有一个微信群,群里一共6个村,3个嘉善的,3个吴江的,分布于太浦河上下游或左右岸,发现水葫芦多了就在群里通报,互相监督,有事常沟通。”杨建国表示。 青吴嘉地处水乡,河道纵横,在实施“联合河长制”前,许多省际交界河道都是“三不管”区域。“从前河道里水草堆积、垃圾漂浮,环境很差。”沈晓华表示,“联合河长制”是一项专为解决跨域交界河湖治理难题而提出的创新制度,现在一旦发现河道保洁问题,不管是隶属哪个村,一个微信、一通电话,就可以及时解决。 追溯着水葫芦的漂流轨迹,记者从下游的湖滨村来到了上游的汾湖湾村。从湖滨村打捞上来的水葫芦,目前就存放在位于汾湖湾村的芦墟塘自动打捞站里。为了更好地在繁殖旺季对沿岸水葫芦等水生植物进行集中拦截打捞,今年9月,江浙两省联合在该村建成芦墟塘自动打捞站,对水葫芦进行集中收集处理。 实施“联合河长制”、共建自动打捞站等一系列联保共治措施的落地,让跨界河湖权责不清等问题迎刃而解,也为治理模式向精细化、智慧化、数字化转型打下基础。 “太浦河是四级航道,水域广阔,行政边界犬牙交错,监测非常困难。”吴江区环境监测站副站长施志伟说。 一条太浦河,整片流域涉及数十上百条河道,光靠人力显然不够。青浦、吴江、嘉善设置了14个24小时水质自动监测站,收集近3万条跨省域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共建共享“太浦河云管家”智慧管理平台,覆盖从太浦闸到金泽水库约44公里长的河道,通过船舶智慧管理、水质异常应急处置、水面漂浮物智能识别等应用场景,感知、识别、预警、报告水域内出现的问题。 “我们采用无人机巡航,搭载AI识别系统,从原来的8小时人工巡查升级为24小时自动巡查,对异常情况的识别也更加精准和智能,在办公室点点鼠标就可以完成巡航。”施志伟介绍,以水质异常应急处置应用场景为例,14个水质自动监测站每4小时报告一次数据,改变以往污染物处置滞后的情况,在污染物进入环境前及时发现和处理,避免了对相关区域的影响。 2023年,示范区地表水Ⅲ类断面比例从2019年的75%上升到96.2%。五年间,示范区协同治水不断深化,积累了跨省域河湖共保联治经验,也为三地共建水乡客厅“蓝环”工程破除了壁垒。 水乡客厅“蓝环”工程由江浙沪两省一市共同打造,是链接两省一市交界区域、串联水乡客厅功能组团的标志性工程。工程总长28.32公里,其中青浦段7.38公里,吴江段11.61公里,嘉善段9.33公里,主要实施河道整治工程、口门建筑物工程、水生态修复工程、景观工程、桥梁工程、游线配套工程等六大工程,建设功能复合型水乡生态空间。 “‘蓝环’跨太浦河南北。青浦段和吴江段已经开工,明年嘉善段将全面开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新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朱翊元介绍,整条“蓝环”预计2027年底全线贯通。未来,青吴嘉三地居民坐着游船就能徜徉示范区,遍览示范区水脉气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