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示范点 > 五个先行区 > 高水平开放合作先行区

接轨区域中心城市协同科技创新的嘉善经验
发布日期: 2024-12-31 14:22 浏览次数: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要求加强城市间合作,以制度创新共同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区域,在践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中承担着“两个率先”的使命,即率先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率先探索从区域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其中,嘉善主动对接上海等中心城市协同推进科技创新的做法值得总结和借鉴。

一、区域中心城市协同科技创新的现实背景

嘉善紧邻上海,具有便于承接上海科技创新资源溢出效应的独特地理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早在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提出的“八八战略”中就要求“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在嘉善调研时,他又多次要求嘉善在主动接轨上海、扩大开放、融入长三角方面迈出新步伐。在全球化竞争加剧、技术迭代加速,及嘉善木业家具、服装纺织、五金机械等传统支柱产业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嘉善亟需集聚创新要素,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通过创新驱动来更快地突破和掌握关键技术,培育新兴产业,以应对国内国际市场挑战,驱动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嘉善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不断强化与上海等区域中心城市对接,建立了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多层面的合作机制,加强与周边区域政策互惠互通,打破地域限制、促进资源流通,在接轨区域中心城市协同科技创新方面不断探索,持续增强对长三角高端产业、先进技术、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为全国区域现代化建设先行探路。


二、接轨区域中心城市协同科技创新的嘉善探索

嘉善县充分发挥毗邻大都市圈的区位优势,聚焦以上海为重点的长三角创新资源,主动接轨区域中心城市,深化区域协同创新,搭建合作载体,努力探索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新模式。

(一)主动对接、构建跨区域政府联动“长效机制”

自2014年起,嘉善与上海市科委、浙江省科技厅建立了三方合作机制,每年举办“上海—嘉善科技对接交流”活动,组织多场次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院所专家开展技术对接活动,共同征集技术难题,开展“揭榜挂帅”、技术难题挑战赛、成果拍卖等活动,推动技术解决方案征集,技术合作与成果交易、转化。近年来,针对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嘉善主导新兴产业,每年开展嘉善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创业创新大赛、高层次人才项目路演等活动。联合青浦、吴江挂牌全国首个跨省域高新区。成立嘉兴市驻上海对外联络组嘉善工作部,选派干部到上海知名园区、国有企业、科研院所等开展对接、学习、交流,全县每个镇(街道)、开发区先后与上海优秀园区和工业强镇(街道)结为友好关系。加强与上海自贸区、张江高科、上海知识产权园、国家东部技术转移中心等对接,强化科技资源供需对接,推动构建“孵化在上海、转化在嘉善”的合作模式。

(二)构架和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推动区域内科技资源优化配置

一是构建了沪善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嘉善科技大市场。嘉善引进第三方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嘉善科技大市场,为破解技术创新难题,积极引导企业以项目为纽带,搭建起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技术创新信息供需对接平台,推进“嘉善企业出难题、周边院校解难题”合作模式,促进跨区域资源供需对接、优化组合。2023年,促成本地企业与上海交大等院校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22项。

二是在上海虹桥商务区设立了嘉善国际创新中心(上海)。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引导嘉善高层次企业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同时服务嘉善企业与上海高校、科研院所对接,推动上海科技成果在嘉善落地转化。截止到2023年底,嘉善国际创新中心(上海)已累计引进卓益正则、康达卡乐福医疗科技等科技人才项目超100个,被授予虹桥商务区第二批特色楼宇称号;已推动建立院企联合实验室8个。

(三)高质量建设区域联合创新载体

一是高标准建设祥符荡创新中心。紧扣“生态绿色”“高质量”和“一体化”,高标准建设核心区域蓝绿占比达79%的祥符荡创新中心,吸引浙大、复旦、清华等高校科研资源,与祥符荡创新中心共建浙大智慧绿洲、嘉善复旦研究院、祥符实验室等科创载体,目前,祥符荡创新中心已集聚科研人才超900人、硕博占比超90%,全年院士往来嘉善80人次。其中,浙大智慧绿洲已高效运行6个未来实验室,嘉善复旦研究院建成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浙江分中心。祥符荡创新中心积极探索区域联合科技创新新机制,如祥符实验室与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联合成立转化医学国家科学中心(上海)嘉善分中心,共同建设系统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系统化创新服务体系。其中,探索制定了电镜平台、质谱平台、计算平台、核磁平台等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以提高科研设备利用率,探索长三角一体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新模式。

二是提升对接上海高端产业创新孵化功能。嘉善抓住部分创新资源外溢、高端产业向周边区域转移机会,建设归谷嘉善科技园,承担对接上海高端产业创新孵化功能,其中,推动同济大学、东华大学等与归谷嘉善科技园、上海人才创业园等园区建立合作关系,共建“同济大学校友数字经济产业园·长三角未来邨”等高能级创新载体,引进长三角新能源研究院,同济大学长三角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研究院等一批创新载体,归谷嘉善科技园已成为嘉兴市唯一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

三是搭建长三角农业科技创新联合体。2021年,由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牵头,吸纳了来自杭州、苏州、湖州等9个农业科研机构和种业企业参与共建长三角农业科技创新联合体,围绕农业科技前沿和重大民生需求,开展农业生物育种、土壤健康和水资源环境、高效绿色生产技术等领域联合攻关,为长三角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四)搭建接轨区域中心城市协同创新的人才支撑体系

嘉善从单纯依靠资金激励吸引人才,到越来越注重提供全生命周期全链条人才服务,通过营造良好生活、创新创业和生态环境吸引人和留住人。

一是完善人才保障政策体系。从人才新政1.0到3.0,嘉善持续完善引进高端人才、顶尖人才团队实施办法,积极响应海内外高端人才需求,营造开放创新环境,探索开发人才政策“智配即享”系统,为不同层次人才,精准智配、直达快享,高效便利落实人才支持政策。深入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推出人才住房券,提高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人才公积金贷款额度,打造人才驿站、高层次人才会客厅等人才活动阵地。加强嘉善长三角人才创新园和嘉善国际创新中心(上海)建设,对符合条件的人才在落户购房、子女教育、人才公寓、医疗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享受嘉善“人才待遇”,积极推进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平台建设。

二是以最佳创新创业环境吸引人、留住人。嘉善积极打造归谷科技园和上海人才创业园等科产联动特色园区,如归谷园区通过建设浙江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嘉善分中心、省商业秘密保护示范区、省创新医疗器械服务点等平台,提供投融资对接、专利商标等113项全链条服务,以300米为服务半径,为科研人员、园区人才、城乡居民分别建设有“共享会议室”、“共享客厅”、“共富工坊”,并植入小镇客厅、归谷社区中心、人才公寓等项目,持续完善多元化商业、文体、医疗、教育等,不断优化人才“生活圈”。

三是深化一体化人才制度改革。在青浦、嘉善、吴江取得了A类、B类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按照三地最优、统一标准的要求,实行“一地认定,三地互认”措施,推动构建更加开放的人才合作共享机制。在一体化示范区内率先启动外国人工作、居留“单一窗口”审批业务办理,将审批时限从39个工作日减为5个工作日,实现“单一窗口”外国人来华工作类业务全类别覆盖。深化与青浦、吴江两地合作交流,开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人才指数建设,联动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形成对入选上海、江苏两地省(市)级的人才创业项目,免评审享受嘉善人才创业项目资助等可复制、可推广的一体化人才制度创新成果。

(五)推动区域中心城市科技政策协同互惠

一是持续出台集聚创新资源的科技新政。对省外高新技术企业在嘉善设立新企业给予一定政策支持,着力提升上海等地高新技术企业转移意愿。经过前两轮科技新政的实施,嘉善已经累计兑付支持资金超过5亿元,惠及企业、平台等1500余家次。科技新政3.0版对承担或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攻关项目的企业给予相应奖励,对新引进创新载体、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等领域加大支持力度,吸引周边更多科研院所来嘉善开展院企联合实验室建设,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引育。出台嘉善国际创新中心(上海)支持政策,支持上海项目、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创业要素与嘉善合作落地。

二是推进长三角知识产权保护一体化。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示范县,联合青浦、吴江成立长三角示范区知识产权保护与促进联盟、“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知识产权检察保护中心”及“青吴嘉知识产权检察联合办案组”,推进长三角示范区知识产权联合保护和司法协作,推动长三角示范区知识产权保护一体化。

三是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券制度改革。2015年起,嘉善实施“企业创新、政府买单”的科技创新券制度,并持续完善相应管理办法,把嘉善科技创新券覆盖范围扩大到上海创新载体,到2023年底嘉善用在上海载体的创新券达1600万元。为更好试点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嘉善出台《嘉善县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实施细则(试行)》,开展“简化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平台操作流程”“按类别自行选择兑付主体”等实现方式创新;扩大科技创新券支持面;采用财政资金后补助方式,支持重点科技企业面向长三角三省一市及更广泛地区科技服务机构购买专业科技服务,推动科技创新券在示范区内通用通兑、先行先试。

三、启示建议

嘉善坚持制度创新,深化科创平台及载体建设,推动区域中心城市协同科技创新,通过邻近区域内整合资源、共享优势、促进知识交流与技术转移,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与竞争力,为中小城市接轨中心城市和协同推动科技创新提供了启示。借鉴嘉善经验,提出如下建议。

(一)坚持合理定位,推动区域科产联动

各地在接轨区域中心城市协同科技创新中,要瞄准做优做强本地主导产业,着力构建与区域中心城市产业链协同互补的产业体系。充分发挥自身产业优势,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规划引领与实践创新紧密结合,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政府间沟通联动机制建设,强化与区域中心城市科技创新资源有效对接,推动税收优惠、投资引导、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协同,承接好区域中心城市科技创新成果,促进其在本地孵化成长,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协同联动,实现整体效能的最大化。

(二)坚持供需对接,形成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科技创新共同体

接轨区域中心城市协同科技创新,其目的是实现整个区域创新能力与竞争力的提升。各地可通过建立和完善多场景创新资源与市场需求信息交流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政策等高效、精准匹配,推动区域中心城市创新成果快速在本地找到应用场景。通过与国内知名高校院所专家开展技术对接等活动,加强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形成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现产业优势与科研优势交互转化。通过打通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等主体创新资源交换通道,加强供需对接,形成多元主体共建共享的创新共同体,推动区域优势共享,形成区域竞争合力,共同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

(三)坚持制度协同创新,激发各类主体活力

接轨区域中心城市协同科技创新最终要通过激发各类主体活力,依靠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及各领域人才共同参与。各地可通过持续完善科技、人才政策,吸引区域内科研院所、高校联合来本地共建研究院、重点实验室;为企业及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研究院等创新载体提供政策扶持、融资便利等多方面支持,引导企业加大创新研发投入,支持创新载体开展原始创新,推动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支持创新平台开展制度创新,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开放共享大型仪器设备,为区域内其他创新主体提供技术服务支撑。通过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护创新主体的合法权益,激发其创新动力。以开放巡回方式,举办创新大赛、创业孵化、经验分享会等活动,提升区域城市民众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和支持度,吸引更多人才投身于创新创业中。

(四)坚持营造高品质生活环境,汇聚创新资源

通过完善城市规划,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城市品牌,建设美丽城市,提高城市吸引力。持续推进区域内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缩小与周边中心城市时空距离。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设立分校或研发中心,与区域内高校合作办学,提升本地教育和科研水平。提供住房补贴、子女教育、医疗保健等一揽子服务,吸引高层次人才落户。坚持营造良好生活与创新创业环境,促进生活品质提升与创新活动深度融合,不仅要吸引和留住人才,还要激发居民创造力和参与度,共同打造生活舒适、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


全屏播放:开始播放后点击右键选择“缩放”中的“全屏”,双击则退出全屏。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要求加强城市间合作,以制度创新共同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区域,在践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中承担着“两个率先”的使命,即率先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率先探索从区域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其中,嘉善主动对接上海等中心城市协同推进科技创新的做法值得总结和借鉴。

一、区域中心城市协同科技创新的现实背景

嘉善紧邻上海,具有便于承接上海科技创新资源溢出效应的独特地理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早在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提出的“八八战略”中就要求“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在嘉善调研时,他又多次要求嘉善在主动接轨上海、扩大开放、融入长三角方面迈出新步伐。在全球化竞争加剧、技术迭代加速,及嘉善木业家具、服装纺织、五金机械等传统支柱产业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嘉善亟需集聚创新要素,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通过创新驱动来更快地突破和掌握关键技术,培育新兴产业,以应对国内国际市场挑战,驱动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嘉善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不断强化与上海等区域中心城市对接,建立了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多层面的合作机制,加强与周边区域政策互惠互通,打破地域限制、促进资源流通,在接轨区域中心城市协同科技创新方面不断探索,持续增强对长三角高端产业、先进技术、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为全国区域现代化建设先行探路。


二、接轨区域中心城市协同科技创新的嘉善探索

嘉善县充分发挥毗邻大都市圈的区位优势,聚焦以上海为重点的长三角创新资源,主动接轨区域中心城市,深化区域协同创新,搭建合作载体,努力探索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新模式。

(一)主动对接、构建跨区域政府联动“长效机制”

自2014年起,嘉善与上海市科委、浙江省科技厅建立了三方合作机制,每年举办“上海—嘉善科技对接交流”活动,组织多场次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院所专家开展技术对接活动,共同征集技术难题,开展“揭榜挂帅”、技术难题挑战赛、成果拍卖等活动,推动技术解决方案征集,技术合作与成果交易、转化。近年来,针对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嘉善主导新兴产业,每年开展嘉善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创业创新大赛、高层次人才项目路演等活动。联合青浦、吴江挂牌全国首个跨省域高新区。成立嘉兴市驻上海对外联络组嘉善工作部,选派干部到上海知名园区、国有企业、科研院所等开展对接、学习、交流,全县每个镇(街道)、开发区先后与上海优秀园区和工业强镇(街道)结为友好关系。加强与上海自贸区、张江高科、上海知识产权园、国家东部技术转移中心等对接,强化科技资源供需对接,推动构建“孵化在上海、转化在嘉善”的合作模式。

(二)构架和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推动区域内科技资源优化配置

一是构建了沪善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嘉善科技大市场。嘉善引进第三方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嘉善科技大市场,为破解技术创新难题,积极引导企业以项目为纽带,搭建起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技术创新信息供需对接平台,推进“嘉善企业出难题、周边院校解难题”合作模式,促进跨区域资源供需对接、优化组合。2023年,促成本地企业与上海交大等院校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22项。

二是在上海虹桥商务区设立了嘉善国际创新中心(上海)。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引导嘉善高层次企业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同时服务嘉善企业与上海高校、科研院所对接,推动上海科技成果在嘉善落地转化。截止到2023年底,嘉善国际创新中心(上海)已累计引进卓益正则、康达卡乐福医疗科技等科技人才项目超100个,被授予虹桥商务区第二批特色楼宇称号;已推动建立院企联合实验室8个。

(三)高质量建设区域联合创新载体

一是高标准建设祥符荡创新中心。紧扣“生态绿色”“高质量”和“一体化”,高标准建设核心区域蓝绿占比达79%的祥符荡创新中心,吸引浙大、复旦、清华等高校科研资源,与祥符荡创新中心共建浙大智慧绿洲、嘉善复旦研究院、祥符实验室等科创载体,目前,祥符荡创新中心已集聚科研人才超900人、硕博占比超90%,全年院士往来嘉善80人次。其中,浙大智慧绿洲已高效运行6个未来实验室,嘉善复旦研究院建成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浙江分中心。祥符荡创新中心积极探索区域联合科技创新新机制,如祥符实验室与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联合成立转化医学国家科学中心(上海)嘉善分中心,共同建设系统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系统化创新服务体系。其中,探索制定了电镜平台、质谱平台、计算平台、核磁平台等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以提高科研设备利用率,探索长三角一体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新模式。

二是提升对接上海高端产业创新孵化功能。嘉善抓住部分创新资源外溢、高端产业向周边区域转移机会,建设归谷嘉善科技园,承担对接上海高端产业创新孵化功能,其中,推动同济大学、东华大学等与归谷嘉善科技园、上海人才创业园等园区建立合作关系,共建“同济大学校友数字经济产业园·长三角未来邨”等高能级创新载体,引进长三角新能源研究院,同济大学长三角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研究院等一批创新载体,归谷嘉善科技园已成为嘉兴市唯一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

三是搭建长三角农业科技创新联合体。2021年,由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牵头,吸纳了来自杭州、苏州、湖州等9个农业科研机构和种业企业参与共建长三角农业科技创新联合体,围绕农业科技前沿和重大民生需求,开展农业生物育种、土壤健康和水资源环境、高效绿色生产技术等领域联合攻关,为长三角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四)搭建接轨区域中心城市协同创新的人才支撑体系

嘉善从单纯依靠资金激励吸引人才,到越来越注重提供全生命周期全链条人才服务,通过营造良好生活、创新创业和生态环境吸引人和留住人。

一是完善人才保障政策体系。从人才新政1.0到3.0,嘉善持续完善引进高端人才、顶尖人才团队实施办法,积极响应海内外高端人才需求,营造开放创新环境,探索开发人才政策“智配即享”系统,为不同层次人才,精准智配、直达快享,高效便利落实人才支持政策。深入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推出人才住房券,提高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人才公积金贷款额度,打造人才驿站、高层次人才会客厅等人才活动阵地。加强嘉善长三角人才创新园和嘉善国际创新中心(上海)建设,对符合条件的人才在落户购房、子女教育、人才公寓、医疗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享受嘉善“人才待遇”,积极推进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平台建设。

二是以最佳创新创业环境吸引人、留住人。嘉善积极打造归谷科技园和上海人才创业园等科产联动特色园区,如归谷园区通过建设浙江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嘉善分中心、省商业秘密保护示范区、省创新医疗器械服务点等平台,提供投融资对接、专利商标等113项全链条服务,以300米为服务半径,为科研人员、园区人才、城乡居民分别建设有“共享会议室”、“共享客厅”、“共富工坊”,并植入小镇客厅、归谷社区中心、人才公寓等项目,持续完善多元化商业、文体、医疗、教育等,不断优化人才“生活圈”。

三是深化一体化人才制度改革。在青浦、嘉善、吴江取得了A类、B类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按照三地最优、统一标准的要求,实行“一地认定,三地互认”措施,推动构建更加开放的人才合作共享机制。在一体化示范区内率先启动外国人工作、居留“单一窗口”审批业务办理,将审批时限从39个工作日减为5个工作日,实现“单一窗口”外国人来华工作类业务全类别覆盖。深化与青浦、吴江两地合作交流,开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人才指数建设,联动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形成对入选上海、江苏两地省(市)级的人才创业项目,免评审享受嘉善人才创业项目资助等可复制、可推广的一体化人才制度创新成果。

(五)推动区域中心城市科技政策协同互惠

一是持续出台集聚创新资源的科技新政。对省外高新技术企业在嘉善设立新企业给予一定政策支持,着力提升上海等地高新技术企业转移意愿。经过前两轮科技新政的实施,嘉善已经累计兑付支持资金超过5亿元,惠及企业、平台等1500余家次。科技新政3.0版对承担或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攻关项目的企业给予相应奖励,对新引进创新载体、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等领域加大支持力度,吸引周边更多科研院所来嘉善开展院企联合实验室建设,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引育。出台嘉善国际创新中心(上海)支持政策,支持上海项目、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创业要素与嘉善合作落地。

二是推进长三角知识产权保护一体化。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示范县,联合青浦、吴江成立长三角示范区知识产权保护与促进联盟、“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知识产权检察保护中心”及“青吴嘉知识产权检察联合办案组”,推进长三角示范区知识产权联合保护和司法协作,推动长三角示范区知识产权保护一体化。

三是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券制度改革。2015年起,嘉善实施“企业创新、政府买单”的科技创新券制度,并持续完善相应管理办法,把嘉善科技创新券覆盖范围扩大到上海创新载体,到2023年底嘉善用在上海载体的创新券达1600万元。为更好试点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嘉善出台《嘉善县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实施细则(试行)》,开展“简化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平台操作流程”“按类别自行选择兑付主体”等实现方式创新;扩大科技创新券支持面;采用财政资金后补助方式,支持重点科技企业面向长三角三省一市及更广泛地区科技服务机构购买专业科技服务,推动科技创新券在示范区内通用通兑、先行先试。

三、启示建议

嘉善坚持制度创新,深化科创平台及载体建设,推动区域中心城市协同科技创新,通过邻近区域内整合资源、共享优势、促进知识交流与技术转移,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与竞争力,为中小城市接轨中心城市和协同推动科技创新提供了启示。借鉴嘉善经验,提出如下建议。

(一)坚持合理定位,推动区域科产联动

各地在接轨区域中心城市协同科技创新中,要瞄准做优做强本地主导产业,着力构建与区域中心城市产业链协同互补的产业体系。充分发挥自身产业优势,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规划引领与实践创新紧密结合,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政府间沟通联动机制建设,强化与区域中心城市科技创新资源有效对接,推动税收优惠、投资引导、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协同,承接好区域中心城市科技创新成果,促进其在本地孵化成长,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协同联动,实现整体效能的最大化。

(二)坚持供需对接,形成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科技创新共同体

接轨区域中心城市协同科技创新,其目的是实现整个区域创新能力与竞争力的提升。各地可通过建立和完善多场景创新资源与市场需求信息交流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政策等高效、精准匹配,推动区域中心城市创新成果快速在本地找到应用场景。通过与国内知名高校院所专家开展技术对接等活动,加强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形成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现产业优势与科研优势交互转化。通过打通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等主体创新资源交换通道,加强供需对接,形成多元主体共建共享的创新共同体,推动区域优势共享,形成区域竞争合力,共同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

(三)坚持制度协同创新,激发各类主体活力

接轨区域中心城市协同科技创新最终要通过激发各类主体活力,依靠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及各领域人才共同参与。各地可通过持续完善科技、人才政策,吸引区域内科研院所、高校联合来本地共建研究院、重点实验室;为企业及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研究院等创新载体提供政策扶持、融资便利等多方面支持,引导企业加大创新研发投入,支持创新载体开展原始创新,推动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支持创新平台开展制度创新,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开放共享大型仪器设备,为区域内其他创新主体提供技术服务支撑。通过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护创新主体的合法权益,激发其创新动力。以开放巡回方式,举办创新大赛、创业孵化、经验分享会等活动,提升区域城市民众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和支持度,吸引更多人才投身于创新创业中。

(四)坚持营造高品质生活环境,汇聚创新资源

通过完善城市规划,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城市品牌,建设美丽城市,提高城市吸引力。持续推进区域内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缩小与周边中心城市时空距离。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设立分校或研发中心,与区域内高校合作办学,提升本地教育和科研水平。提供住房补贴、子女教育、医疗保健等一揽子服务,吸引高层次人才落户。坚持营造良好生活与创新创业环境,促进生活品质提升与创新活动深度融合,不仅要吸引和留住人才,还要激发居民创造力和参与度,共同打造生活舒适、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


信息来源: 县委推进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