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3日晚,随着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立团之作”——《五女拜寿》谢幕,为期5天的顾锡东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在先生的故乡——嘉善西塘圆满落幕。  5天里,先生风骨众人忆——名家友人齐聚的文化交流活动,挖掘和阐释先生作品所蕴含的文化精髓;焕新启用的顾锡东艺术馆,定格先生的戏剧创作与人生。 5天里,先生遗韵当下传——全国十大剧种、十一大院团联袂演绎不朽名作,首届全国越剧专业优秀青年演员展演、顾锡东戏剧艺术第九届长三角越剧票友大赛,余音绕梁。 在先生的故乡,戏剧与古镇碰撞出新场景——座无虚席的剧场、秒变“角儿”的换装、街头巷尾的戏曲新唱……从“有戏”到“看戏”“入戏”,嘉善文旅融合出了全新出口。 顾念而知新 “我每每演出您的剧本便似与您重逢。”4月30日凌晨1点多,茅威涛在新浪微博平台发文,深情怀念顾锡东先生。 就在数小时前的“顾·念”顾锡东诞辰100周年主题晚会上,茅威涛、陈辉玲这对经典CP首演了精编版《陆游与唐琬》。 《陆游与唐琬》于1989年由顾锡东新编、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编演。从打造越剧《陆游与唐琬》入手,顾锡东开创了“诗化越剧”的艺术风格,在题材、结构、文辞、服化道等各方面尝试“文人化”。 每每以戏重逢,小百花新生代演员李云霄感同身受。当晚,她与陈丽君联袂上演了《五女拜寿》经典选段“奉汤”。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每一位进入小百花的年轻演员都要从《五女拜寿》演起。 “顾伯伯笔下很多人物都非常活灵活现,有血有肉。”李云霄说,她当年演出的第一出顾伯伯的戏就是《五女拜寿》,“越是经典越是难演,每次演这部戏都是一次思考的过程。” 先生对小百花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如著名剧作家陈涌泉所言“生动演绎了剧作家和剧团的关系:一个好的剧作家可以养活一个剧团,成就一批演员,带动一个剧组的发展”,更启迪了越剧的创作理念和创新思路。 去年,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火爆出圈,让新生代越剧演员陈丽君、李云霄拥有了巨大流量。 “越剧这次高热出圈绝对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得之于一代一代越剧人不断探索,不断更新的创作理念的积累。”茅威涛是《新龙门客栈》出品人、总制作人、艺术总监。 “回想我们前辈们的艺术不也是立足于当时的生活方式吗?”茅威涛认为,《新龙门客栈》可以借鉴的经验,就是大胆启用更多有才华、有担当的年轻人去创作、去表演。 大胆启用年轻人,正是先生的衣钵。1981年秋,香港甬港联谊会发出邀请,希望浙江派越剧团赴港演出。 时任浙江越剧院院长的顾锡东海选了一批年轻演员,成立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并量身定制了打破传统、扶持新人的新编戏——《五女拜寿》。 两年后赴港,一场公演让一群初出茅庐的“小花朵”一炮而红。随后,顾锡东又相继为她们排演了《汉宫怨》等新编戏。 在“顾·念”顾锡东诞辰100周年主题晚会上,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在致辞中评价:这些人物的原型再造,催生了一种风雅小生的戏剧表演模式,为茅威涛后来塑造的孔乙己、藏书之家、江南好人等风雅男儿与《新龙门客栈》的青春演绎提供了经典的人物表演的底色。 茅威涛说,“顾伯伯留给我们的不仅有剧本,还有更多深刻的思想和影响后代创作者的艺术探索精神”。顾锡东先生同样留给故乡太多的情感,播下戏剧文化的种子。 1954年,顾锡东以嘉善田歌为题材创作的越剧《五姑娘》公演后,在省内外产生重大影响。 生于斯、长于斯、念于斯。“我是西塘人民的儿子,今天,我带着这些电影,来向大家汇报、接受大家批评啦!”在1999年5月举行的“顾锡东戏剧电影展映”上,先生乡音不改,情之所系时热泪盈眶。 今年5月1日,顾锡东戏剧艺术第九届长三角越剧票友大赛如约而至。为纪念顾锡东而设立的长三角越剧票友大赛,自2006年起,两年一届,今年正值第九届。 为纪念先生,今年4月29日,顾锡东戏剧艺术馆焕新启用,全面展现顾锡东的戏剧创作与人生。而多年来,西塘镇通过举办大型艺术赛事、艺术节、学术研讨、整理出版文集等措施,使文化名人与文化名镇相映成辉。 故乡为先生的创作提供了土壤,先生的传承在故乡续写。上海世外教育附属嘉善县西塘小学每天午休时间,都会响起越剧;专门设计越剧课程,越剧元素融入音乐课、美术课中;每周六的排练室,总见孩子们的认真练功……上海世外教育附属嘉善县西塘小学是小百花浙江省十大校园爱越基地,也是首批“浙江省越剧传承基地”。 “为纪念先生,我们以顾锡东剧目三个经典唱段为主,创编了原创越剧表演唱《致敬》。”上海世外教育附属嘉善县西塘小学越剧传承基地负责人颜玲丽说,“为传承发展好越剧,顾伯伯奔忙了一生。我们也希望挖掘培养更多越剧好苗子,续写传承的故事。” 看戏更入戏 1982年春,《五女拜寿》从湖州、嘉兴、嘉善、平湖,一路演到苏州、杭州,几乎场场爆满,常常是谢幕六七次。 这次亦然。当“顾·念”顾锡东诞辰100周年主题晚会谢幕之后,嘉善市民沈丽霞久久不愿离去,“在家门口看到这么盛大的戏曲晚会,非常自豪和激动,越剧和西塘古镇融合在一起,真的太美了!” 沈霞萍16岁时前往湖州学戏,至今已有40年,现在是嘉善青少年宫的戏曲教师,每年所教的学生超过100人。 但她对自己所坚持的戏曲事业也犹豫过:“年轻人对于戏曲的兴趣不如老一辈人那么浓厚,导致戏曲观众群体逐渐减少。” 这次,她看到了希望。“现场年轻人很多,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越剧、关注传统戏曲。”沈丽霞十分欣慰,“在创新和传承中,传统戏曲会流传得更广泛更久远。” 嘉善市民赵吉红带着女儿赵叶籽看完了整场演出。“喜欢,以前总是听奶奶唱越剧,现在可以看到越剧演员唱!”赵叶籽今年八岁,穿着一身中式服装。 “想让孩子认识和了解传统戏曲的魅力!”赵吉红说,越剧流传的就是浙江独特的风俗人情,不管是语言还是剧情,更具亲切感和代入感。 4月29日至5月3日期间,顾锡东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中的每一场演出,场场爆满。 “能在假期里看这样一场演出,品味经典,非常有意义。”“一直很喜欢顾锡东先生创作的作品,经典得太多了!”嘉善市民徐女士和张先生专程来看浙江绍剧艺术研究院献演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我们非常珍惜这次展演机会,让更多年轻人关注绍剧、喜欢绍剧,也让大家更多地了解顾伯伯的作品。”浙江绍剧艺术研究院一级演员施洁净说。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这风景便是先生创作的不朽名作,装饰了观众的窗子,也装饰了演员的梦。 一位资深票友在看完首届全国专业越剧优秀青年演员展演后说:“这是一场有‘真功夫’的中式美学,我看到了年轻的戏曲力量正在厚积薄发。” 观众们被唤醒的戏曲热爱之情,也是演员所盼。“在开场演出中,加入了全新的表演技巧,内容与传统《梁祝》相比,有所突破,可以与更多年轻的戏曲爱好者们产生情感共鸣。”绍兴市越剧团尹派小生梅丽瑞参演了《梁祝·回十八》,她的心愿是“把青春的越剧演给更多人看。用好作品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剧场、走近传统文化。” 从小镇走出,先生的这次回归,是全新的。为期5天的系列活动打造了水上巡游、绍剧街舞、戏曲新唱、戏曲变脸等新场景,让观众看戏更入戏。 “我想画一个绍剧带脸谱的妆。”在西塘古镇景区主入口的妆容体验点,游客来时素人,秒变“角儿”。“我们会根据游客所选的衣服,结合年轻人的审美,设计戏曲妆容。”化妆师何海琴说。 在焕新启用的顾锡东戏剧艺术馆,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体验课堂在5天时间里每日开课,游客可以参与越剧表演,接受专业老师现场点评,从戏外人变戏内人,过把戏瘾。 “让戏剧爱好者感觉回家了一样,氛围营造得很好,对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陶丽艳是顾锡东的资深戏迷,这个假期特地从南京赶来,“原先作为游客,只是游玩西塘。现在注入了戏剧元素后,更感受到了西塘特有的文化。” 西塘旅游开发这件事,先生始终放在心上,“现在西塘在打旅游牌了,咱们要好好保护好、宣传好西塘的历史文化啊!” 不负先生的厚望,探索戏剧等优秀传统文化与古镇旅游的“化学反应”,成为西塘文旅深度融合的方向。如今,常态化的顾锡东戏剧艺术长三角越剧票友大赛、汉服文化节,不断更新古镇旅游的新场景,让越来越多人入戏、入景。 “中国传统的衣服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喜爱,是因为它本身载满了太多的民族文化。”王女士在古镇经营了三年的传统服饰店,她自己也是小百花新生代演员的粉丝,“古镇与传统戏剧在西塘相遇,相信自己的事业也会越来越好。” 就在顾锡东戏剧艺术馆焕新启用的第五天,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向艺术馆捐赠了越剧演出珍藏服饰。“我们将以顾锡东诞辰100周年活动为契机,加强与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深度合作,通过举办越剧演出、讲座等方式,共同探索戏剧艺术与水乡古镇的共生之路。”西塘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越来越多的嘉善文化名人也加入文旅融合的这出好戏。近年来,嘉善深入实施名人文化研究工程,培育了凡劝善思想为代表的“善文化”县域人文品牌,顾锡东戏剧艺术馆、吴镇纪念馆、嘉善图博中心、了凡纪念馆串起嘉善县名人文化精品游线,持续提升嘉善名人文化影响力、知名度、时代感。 “我们将进一步整合各类学会资源,建立‘嘉善历史文化名人数据库’,加强文化名人、乡邦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用好名人故居等文化资源,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讲好嘉善名人故事,让名人文化成为‘双示范’文化标识的一张‘金名片’”。嘉善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当茅威涛写下“我每每演出您的剧本便似与您重逢”的深情怀念,她也留下自己与恩师的隔空对话:“我人生的艺术答卷也已进入最后几题的书写……未知您看到最终的卷子会作出怎样的批注”。 同样,先生会对嘉善文旅融合作出怎样的批注?或许会叨唠几句,“你们要永远珍惜观众对你们的一见钟情”“一个戏的容量要大一些,再大一些”。这恰是先生一生写戏所坚持的使命:为观众、为演员、为剧团,也是对文旅融合发展的启发:为受众、为场景、为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