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新一轮示范点和新三年示范区建设的起步之年。嘉善生态环境分局坚决扛起“展示窗、试验田、桥头堡”的使命担当,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以更加务实有效的工作举措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全县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和环境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3年,嘉善县17个县控及以上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其中Ⅱ类水质断面突破到6个,占比达35.29%;交接断面考核结果为优秀。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持Ⅱ类,达标率100%。空气质量优良率88.2%,同比改善2.4%;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28μg/m3,略好于去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47,是新标准执行以来最好水平。 2023年,我县首夺“大禹鼎”银鼎,获评全省三星级“无废城市”,被授予“清源杯”,入选省级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城市试点建设名单,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入选第四批省级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园区;9月19日,嘉兴市发布全省首个全市域“两山”转化综合评估指数,嘉善县总指数90.19分,排名全市第一。嘉善生态环境分局荣获全省“五水共治”先进集体,平原河网水生态保护修复机制、跨界水体联防联治机制入选示范点建设典型案例。 一、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情况 (一)精准施策,助力绿色发展 1.全力打造绿色低碳“金名片”。一是全面谋划减污降碳新路径。成立工作专班,以打造长三角生态绿色发展的引领地、区域性减污降碳创新的示范地、国内外技术集成示范的集聚地为目标,开展省级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创建,探索构建“减污降碳账簿”,以新旧产业协同发展、环境治理协同优化、能源交通农业等多领域协同共进的方式推动全社会减污降碳,入选省级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城市试点建设名单。二是开展减污降碳探索创新。促成雪花啤酒(嘉善)有限公司与嘉善大地污水处理工程有限公司废水浓度协商排放,这是全省首个落地的酒类行业生产废水资源化利用项目,同时,该项目和诚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减污降碳项目入选全省标杆项目名单。三是推进低零碳试点建设。完成第一批省级低碳镇西塘镇和省级低碳村荷池村、银水庙村赛马亮绩试点评估验收报告编制,天凝镇和大通村等9个村成功入选第三批省级低碳镇、低碳村;祥符荡“竹小汇”双碳聚落通过风能、地热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氢能等多能互补,致力打造低碳环保的新标杆的做法受到《人民日报》点赞(见10月15日《人民日报》头版《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四是强化和高端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与生态环境部土壤中心签约共建长三角“双碳”创新中心实验基地,旨在合作探索农业农村领域尤其是土壤碳排放监测、核算、认证、交易的一体化运作体系,积极探索减污减碳协同治理新路径。8月25日,长三角双碳创新中心在姚庄镇举办课题启动暨实验田揭牌仪式,“节水抗旱稻甲烷减排实验田”“农田温室气体监测技术装备测试基地”和“健康土壤研究实验田”揭牌。 2.全力服务保障三个“一号工程”。根据省生态环境厅《关于服务保障三个“一号工程” 助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的实施意见》要求,在充分了解精准把脉企业的需求的基础上,把握环评审批和执法监管两个“关口”,将助企纾困、助推发展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扩大服务事项“一网通办”范围,探索“双评合一”“两证联办”等环评改革措施,坚持管服结合“1+3+N”服务机制,即以一张清单助力重大项目审批办理,建立“线上、线下、热线”三位一体的企业环境问题收集体系,N条措施助力经济“稳增长”,进一步提升审批质效,减轻企业负担,优化营商环境。全年共服务省“千项万亿”“365”重大项目、“三高四铁”重大交通项目等共34个,总投资近1000亿元。进一步推动“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扩面,重点指导大云镇开展改革工作,目前,“大云中德生态产业园”规划环评已完成编制并组织审查,并同步制定改革方案;“大云温泉省级旅游度假区”规划环评跟踪评价报告书正在编制中。推行包容审慎执法监管,落实轻微违法容错纠错机制,共对26起轻微违法案件免罚,免除罚款207.07万元;对26起无主观故意且未造成危害后果的案件采用底线处罚,减少罚款79.58万元。 3.全力夯实和谐共生“基底”。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抓手,完成全域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工作,发布《嘉善县生物多样性调查白皮书》,摸清嘉善生物多样性资源“家底”;积极推进涵盖水生态、生物多样性的“1+9+X+N”的县域长期生态监测网络建设,建立嘉善县域水生态及生物多样性数字化监测管理平台;在祥符荡建立鸟类多样性AI智能监管平台,实现从传统的“人工+观测设备”静态观测到“人工智能(AI)+大数据分析”智慧化动态监测升级实现实时监测和自动统计,并分析候鸟迁徙时间规律。携手青浦、吴江,开展“共话·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家园”生物多样性互学互鉴活动,提升示范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在盛家湾、长秀村、祥符荡等区域,开展适宜萤火虫生存繁育栖息的生境修复,启动萤火虫回“嘉”第三季主题活动,持续扩大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加快生态文明实践体验地建设,提炼“1+3+X”示范典型案例,“逐绿前行”绘好和谐共富新图景。 (二)稳进提质,强化治污攻坚 1.坚决打好碧水提升战。重大工程进展顺利。持续推进全省水生态修复试点县建设和“碧水绕善”工作,新建“碧水绕镇”1个、“碧水绕村”21个,长度57.6公里,总投资约1.3亿元。建设生态缓冲带5.62公里,远超上级下达的2.9公里的任务数;东部区域水生态修复三期项目6月建成,其中配建6.34公顷的人工湿地,对巩固提升国控断面枫南大桥水质,形成协调的流域生态格局,全面改善嘉善县东部惠民片区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长秀村水生态修复工程目前已基本完成。开展水生态修复体验地建设,会同南京农业大学开展水环境指示物种指标研究,发布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首个河流指示生物评价体系;开展重要河湖水生态健康评价,在红旗塘流域首次探索跨界、跨部门协同开展调查。持续深化“污水零直排”。制定《嘉善县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三提一创”行动暨“污水零直排”领跑企业创建实施方案》,实施“污水零直排”标杆园区暨“碧水绕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姚庄镇工业园区成功创建全省首批星级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天凝工业园区和大云工业园区列入全省第二批星级培育名单,陶庄、西塘、开发区(惠民)通过创建方案评审。继续开展工业企业污水零直排“回头看”专项督查,启动嘉善县“污水零直排”领跑企业创建工作。推进流域干流及重要支流水(水体)排污口排查溯源整治工作,累计排查重点河流90.31公里、入河排污口1058个。开展断面水质防反弹行动。县镇联动、部门合力开展国控断面水质达标暨“守底线一号工程”,细化工作方案措施,明确问题清单、任务清单、项目清单和责任清单,按照时间节点,对照要求以“军令状”形式,落实责任领导狠抓推进,确保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开展涉水基础设施建设提质增效工作,围绕新建设施、有机更新、强化监管、长效运维、数字赋能等5大类和23项工作,定期调度、定期督查、定期会商、定期推进,夯实水质巩固提升基础。加强饮用水源地生态保护。在全省率先建成异味化合物在线自动监测站(太浦河钟葫站),加强水源地周边有毒有害物质全过程监管;落实生态补偿机制,开展长白荡水质提升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完成太浦河(长白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电子围栏建设和勘界定标工作,加强长白荡、太浦河上游蓝藻监测、预警、分析,开展隐患排查和处置,切实保障饮用水原水安全。强化区域合作治水。全面实施重要跨界水体“联合巡河、联合监测、联合执法、联合保洁、联合治理”的“五联机制”,策划并联合举办长三角水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合作主题活动,6月29日示范区执委会、沪苏浙省市县生态环境部门共十一方共聚嘉善,共同签署了《党建红引领生态绿 碧水清润泽示范区——打造长三角水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合作新样板力行书》,发布“啄木鸟”行动方案,开启区域联保共治“升级版”。 2.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一条链”聚力攻坚。把空气质量提升列为生态环境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嘉善县2023年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实施计划》,细化分解工作任务、压实部门责任,重点工作以“任务单”形式落实,“一月一排名、一月一通报、一月一考核”;用好县生态文明办、生态工作主体例会等平台,重点难点问题由分管副县长亲自部署,落实跟踪督办。“一本账”专项攻坚。聚焦年度重点治气任务,建立亚运保障治气“一本账”,对源头替代、低效改造、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突出问题整改等工作进行“清单式”管理,完成一项、销号一项:目前已实施源头替代任务15家,落实低效设施改造任务40家,开展企业AB提级任务19家,完成率均达到100%;共计淘汰柴油叉车330辆,替换新能源叉车17辆,完成上级任务要求。全覆盖推进活性炭提升,完成新增活性炭约96.4吨/年,每年可减少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约17.4吨。“一张网”常态攻坚。持续完善“专班化运作、点对点交办”的工作体系,责任部门和属地镇(街道)高效联动,落实大气污染整治“一张网”管理。全年累计开展建筑工地及道路扬尘专项督查198次,督查点位784个,发现问题253处,交办问题回复率100%;针对2023年臭氧污染明显早于去年的形势,未雨绸缪发布应急管控举措,新增禁止露天刷漆、铺沥青、划标识线、绿化喷洒农药、装卸油、非道作业等6项管控措施,臭氧污染控制效果明显,臭氧超标天数同比减少10天。亚运会、亚残运会保障期间,我县进一步加大政企协商排放、大气热点网格、高值点位核查等工作力度,全年空气质量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改善。 3.坚决打好“无废”持久战。提升土壤固废管理水平:制定下发危废规范化评估工作方案,持续提升危废产生重点企业规范化管理水平,我县有一家企业被命名为“平安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示范载体,两家企业被命名为“平安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开展危废利用处置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累计排查148家企业,发现涉危废安全问题31个,均已完成整改。完成33个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审工作,优先监管地块闭环管控年度任务完成率114%,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持续保持100%。地下水国考点位(杨庙监测井)水质类别稳定在Ⅲ类;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工集聚区地下水污染详查已完成报告评审。持续推进“无废城市”创建:制定下发年度工作方案、宣传方案和细胞创建方案等文件,全方位动员职能部门和镇(街道)主体形成“无废”建设合力。持续开展“无废细胞”建设,组织开展无废工厂、园区、无废机关等专题创建培训,完成无废工厂、无废家庭等细胞的县级验收和市级精品细胞的报送,并积极拓展创新“无废细胞”创建类别,积极谋划“无废街区”创建工作。强化氛围营造,组织开展“8·15全国生态日无废城市知识有奖竞答活动”“嘉善县第一届无废城市手抄报作品大赛”等活动,切实扩大“无废城市”宣传面和影响力,鼓励广大商家和市民群众积极参与节能减碳、垃圾分类、减塑限塑、资源回收等,一起创造更多的“无废”经验。8月,浙江省公布通过2022年度全域“无废城市”建设评估名单,嘉善县达到三星级标准,被授予清源杯。 4.积极打好“治噪”新战役。坚决落实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将噪声领域作为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治理重点,成立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治理领导小组,明确治理主体、治理措施、时间节点、监管部门,完善投诉举报件交办督办工作机制,切实保障群众投诉举报件及时处置到位。公安、综合行政执法、生态环境、文体、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开展噪声污染专项整治行动,以约谈的方式对噪声扰民严重的大型超市、商场负责人开展劝导教育、督促整改;对全县娱乐场所开展噪声检查,并加强节假日、夜间等特殊时段检查;采取分片管理、错时巡查的方式,重点对制造社会生活噪音的麻将馆、棋牌室、夜排挡、酒吧、广场舞、户外主播聚集地等重点区域进行巡查、劝导,及时依法处理群众投诉,整治噪音污染,保障公众健康。选定1个小区作为试点建设“宁静小区”,并形成初步创建方案。 (三)坚守底线,筑牢安全屏障 1.保持执法高压态势不松懈。部署开展“绿剑2023”专项执法行动,采取“聚焦问题集中查、执法联动交叉查、夜学夜查突击查、科技赋能提效查”等多种方式强化环境执法监管,2023年共出动执法人员9378人次,作出处罚决定152件,处罚金额1347.5024万元,移送公安机关涉嫌刑事犯罪案件6件;不断加强非现场执法手段运用,加强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管理,借助无人机等现代科技设备,精准追溯污染源头,开展非现场检查巡查5687家次,发现问题立即落实整改。 2.整治环保设施安全隐患不松懈。印发实施《嘉善县环保设施安全“大宣传、大演练、大整治”实施方案》《关于加强环保设备设施领域安全监管的通知》,对工贸企业环保设施运行情况、污染物达标排放情况、固体废物处置特别是废弃危化品的规范化管理情况开展大排查。累计开展七轮环保设施安全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检查企业1603家次,排查发现隐患问题280个,全部落实闭环整改。加强辐射监管,全年共检查核技术利用重点监管单位40家,发现安全隐患15个,全部落实立整立改;组织开展辐射事故应急预案“互学助评”活动,实现辐射工作单位应急预案可操作性100%。 3.严守环境风险防控底线不松懈。推进嘉善县化工集聚区多级防控工程建设,完成建设方案招标;督促各镇(街道)根据辖区产业特色、风险物资种类等实际情况按需配置镇级环境应急物资,全面强化环境污染应急库建设,实现环境污染应急库全覆盖。4月20日,嘉兴、青浦、苏州三地在嘉善县汾湖水上运动中心联合组织开展“2023年度长三角一体化水上突发事件应急演练”,采取视频演练和实战演练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协同应急水平;亚运会保障期间,开展“护航亚运”水源地蓝藻处置暨跨区域应急管网供水联合演练,确保饮用水水源安全。 4.整治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不松懈。聚焦中央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坚持举一反三、标本兼治,针对历年督察交办已销号问题开展“回头看”,严防“反弹回潮”;2021年省督反馈“雪菜加工企业整治工作不到位”问题已于5月底完成整改销号,举一反三问题“低散乱企业整治”正按时序推进整改。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迎接2023年省委生态环境保护例行督察和下沉督察,期间交办的7.5件信访件(其中1件是和秀洲共同办理件)全部按时办结反馈;现场督察中发现的问题立即细化落实责任,督促整改并积极对接,争取不列入、少列入《反馈报告》。9月6日,针对废旧金属回收、植绒印染、钮扣、码头、废旧商品回收、建筑垃圾和垃圾填埋场等六个方面的整治重点,召开全县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六大行动”部署推进会,目的是从根子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生态环境风险管控和排查治理长效常态机制。目前“六大行动”正在积极推进中。 (四)党建统领,狠抓队伍建设 1.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运用“五学联动”“联学共建”机制抓实理论学习。全局党员干部以支部为单位,学原文、读原著,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检视自身问题,开展志愿者活动,结合工作实际整改。深化党建联盟,开展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系统结对共建,开展“强化党建引领、助力‘双示范’建设”主题党日活动,签订《机关党建共建共学共享备忘录》。构建示范区一体化党建联盟,青浦、吴江、嘉善三地生态环境监测站环境监测党建联动,建立示范区统一环境监测网络体系与重点跨界区域生态环境监测联动机制。 2.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落实五个责任,压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确保不留盲区。开展党风廉政警示教育月活动,组织全体党员参观清廉秀洲教育馆,观看警示教育片,开展现场警示教育。开展“以案为鉴 警钟长鸣”专题警示教育会,重点结合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典型案例开展深度剖析,真正做到以案促改,牢筑思想防线。常态化发送“周五廉政心语”警示干部群众,扯袖拍灰吹“清风”。 3.优化干部队伍建设。启动青年干部“自优秀”素质成长营计划,通过系统联学,青老结对,交流培养、执法练兵、讲学研活等方式,提升年轻干部综合能力;强分析提升环境监测能力,组建水、气专项分析团队,当好“哨兵”,为污染防治攻坚战及环境质量决策提供技术支撑;抓实战提升执法监管能力,获评全省生态环境执法大练兵打击环境违法犯罪工作成绩突出集体。1名同志获评成绩突出个人。通过定目标、压担子、挂职交流、参与中心工作等途径,帮助干部快速成长,全年提拔交流年轻干部4人,上派挂职或参与县中心工作3名。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涉水基础设施存在结构性矛盾。目前我县污水处理能力基本符合全县生产、生活、生态发展需求。但开发区、城郊结合部老旧小区等污水管网建成年代较久的局部区域,管网老旧破损、跑冒滴漏、雨污合流情况突出,对区域水质提升有较大影响。每年汛期受雨水、河水、地下水等外水入侵影响,污水处理量会猛增,特别是处于管网末梢的惠民泵站、大云泵站等输送污水困难重重,造成污水处理系统超负荷运行、污水受挤兑外溢问题较为突出。工业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滞后,该问题被列入省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报告》。 2.空气质量持续提升存在压力。经过二、三季度的努力,我县扭转了北方春季沙尘和不利气象条件带来的负面影响。但从长远看,嘉善空气质量的持续提升还是有一定压力。和平湖、海盐相比,嘉善主城区人口集中程度高,通勤带来的大量尾气排放;扬尘精细化管控力度需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施工建设单位数量众多,扬尘体量较大;部分点位抑尘防尘意识还不够强,采取措施主动性较差,一旦放松督促就出现问题反复的情况;夏秋季臭氧防控仍是制约空气质量优良率提升的主要因素,臭氧成因复杂,部分因子活跃性强,防控难度较大。 3.固废(垃圾)露天堆放问题突出。根据2023年4月省“无废办”卫星遥感发现,我县固废(垃圾)“乱堆放”问题突出,其中76.5%为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露天堆放、21.1%为废品收购点乱堆放(其中3个为个人废品回收点),堆放点基本无防雨、防渗措施。这些固废(垃圾)乱堆放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也有较大的安全隐患。目前,废旧商品回收整治提升行动已列入全县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六大行动”。 三、2024年生态环境工作主要目标和措施 2024年,嘉善县将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上级的各项决策部署,以更实的举措、更大的力度推进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持续擦亮水生态保护修复、区域环境治理、减污降碳协同“三张金名片”。 2024年生态环境工作目标:全县17个县控及以上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力争Ⅱ类水断面达到5个,国、省(市)考断面水质继续领跑示范区两区一县。太浦河长白荡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持Ⅱ类。空气质量优良率、PM2.5指标在2023年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完成上级下达的考核指标。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生态环境满意度继续提升。 2024年生态环境工作重点举措: 1. 治水侧重四个重点。一是断面,持续深化国控断面水质达标暨“守底线一号工程”,充分调动各部门、镇(街道)力量,做到问题第一时间发现、隐患第一时间排除;二是入河排污口,推进溯源整治,按照依法取缔一批、清理合并一批、规范整治一批的要求,开展“一口一策”分类整治,落实排污口整治销号;三是水生态修复,启动罗星街道城西圩区水生态建设工程和长白荡水源地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四是“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培育申报标杆园区与污水零直排工作“领跑企业”,提升企业的蓄水试验通过率与重点涉水企业水平衡达标率,巩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成效。 2. 治气主抓工业废气治理“2.0”升级。根据我县超标天以臭氧为主的情况,在对低效设施情况、源头替代情况、VOCs治理“绿岛”项目、化工园区企业提级改造情况、企业集群综合整治情况、锅炉和工业炉窑等情况全面调查排摸基础上,结合清新园区创建工作,谋划开展工业废气综合整治项目,实现县域废气治理模式2.0提升。 3. 土(废)治理侧重能力建设。一是提升固废收运能力。建成一批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培育一批回收加工利用骨干企业,探索建立“多网融合”综合体试点。二是提升固废监管能力。完善县生态环境综合应用管理平台固废监管模块,实现危险废物产生、贮存、利用、处置全链条可视化、精准化监管;拓展“小微平台”系统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实施预警和辅助决策的功能应用。三是提升工作协同能力。积极探索“无废街区”等无废细胞建设,培育“无废细胞精品线”并绘制“无废”地图,积极开展四星级“无废城市”建设;推动示范区“无废”系列联创联建,打造“无废街区”“无废古镇”等具有辨识度的“无废城市细胞”。 4. 更大力度推进“六大行动”。重点推进陶庄鸿安市场整治腾退,确保有关业主、承租户按时完成腾退;全面强化过渡期监管和执法倒逼推进,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植绒印染等行业兼并重组和整治验收;做好问题协调会商、进度督查通报、整治考核验收等工作,推进纽扣、码头、垃圾填埋场、废旧商品回收行业整治提升。 5. 推进减污降碳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根据“133”建设模式,打造嘉善减污降碳账簿体系,开展“水下森林”碳汇研究;选择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基础好的区域,谋划实施生态环境导向(EOD)项目;加快促成示范区跨区域排污权交易。围绕生态空间管控、水环境质量监测和生物多样性监测,推进“1+9+X+N”县域长期生态监测网络建设。 6. 强化生态环境领域“守底线”行动。持续提升执法监管能力,深化环境执法大练兵,围绕碧水、蓝天、清废、净土行动,高密度、高频次开展“绿剑”系列专项执法,保持执法高压态势。加强和完善企业、园区应急培训和演练方案,组织开展水系“南阳实践”演练和化工园区多级防控方案环境应急演练,不断健全完善多级防控体系,牢牢守住“不发生一般以上突发环境事件”的底线。 7. 全力抓好新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迎检工作。全力推进2023年省督交办信访件和反馈问题整改销号,积极推进嘉善县工业污水厂建设进度缓慢问题整改。组织开展历次督察已反馈问题(含信访件)整改“回头看”,避免问题反弹回潮和异地再发;举一反三,重点抓好区域性行业性结构性问题、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码头问题、农业面污染问题、固废(建筑垃圾)非法处置问题、噪声问题等重点领域问题整治;持续开展常态化生态环境问题排查,切实提升问题发现能力,落实交办和整改闭环;发挥“七张问题清单”的导引作用,强化生态环境问题主动发现,推动问题管控力指数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