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塘镇锚定“文脉”传承、“文人”弘扬、“文艺”创作、“文旅”融合主赛道,先后3次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成功获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文明镇。今年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近670万人次、带动旅游行业收入达11亿元,形成了文化与经济融合互动、历史与现代相映生辉、保护与利用有机衔接的“西塘模式”。 一、坚持三大理念,不断完善保护体系建设 (一)坚持“保护第一”。牢记2004年总书记调研时盛赞西塘为“江南水乡代表作”的殷殷嘱托,久久为功做好古镇保护传承,发布全国首个古村落保护宣言《西塘宣言》,发动超百名国内外专家献智献策。在省市人大关心支持下,实施《嘉兴市西塘古镇保护条例》,为古镇保护提供法治保障。 (二)坚持“规划先行”。携手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知名院校,编制实施《西塘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等10余部专项规划,将古镇保护控制区域拓展至3.03平方公里,累计投入保护资金超13亿元,最大程度守护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原真性。 (三)坚持“传承为要”。持续开展历史文化资源普查,申报认定各级文保单位(点)25处、历史建筑7处,保留27座古桥、122条街巷、2.3公里烟雨长廊,并在严格保护前提下,将8处文保单位(点)拓展为景区景点。 二、聚焦三大IP,不断推动遗产活化利用 (一)打响“古镇+汉服”IP。融合汉服元素与古镇风貌,连续举办十二届西塘汉服文化周,招引培育汉服商户110余家。今年以来,举办“十二花神赏花季”等汉服主题活动40余场,汉服相关消费占景区消费超20%,形成“穿汉服、游西塘”叠加效应。 (二)打响“古镇+戏曲”IP。以“文化+旅游”为主要突破口,与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深度合作,打造“西塘有戏”品牌,举办长三角顾锡东戏曲艺术周、法国巴黎文旅推介会等重磅活动,推出戏曲巡游、快闪、变脸等嵌入式表演。今年以来,开展戏曲演艺活动超200场,观演游客超百万。 (三)打响“古镇+非遗”IP。联合天津大学共建非遗学田野教学基地,培育各级非遗31项、非遗传承人19人,打造非遗现场体验阵地20余个。同时,利用名人效应,焕新推出顾锡东戏剧艺术馆、南派三叔稻米驿站、方文山方山问茶等跨界场景。 三、突出三管齐下,不断健全长效监管机制 (一)联合审批“源头管”。针对原住民和商户最关心的古镇建筑保护修缮等问题,组建由住建、文化、综合执法、专家学者组成的专业咨询组,形成申报登记备案、会议联合审查机制,严管破坏性施工、未批先建等行为。今年以来,办结申请107件。 (二)网格联动“常态管”。构建集监测、控制、应急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景区平台”,组建全科网格队伍,常态化开展秩序维护、风貌管控、违章巡检,对文保单位(点)实行全天候、全覆盖式管理。 (三)行业自治“规范管”。引导成立民宿客栈、酒吧、餐饮三大行业协会,发展会员单位646家,推动出台行业自律规定及规范手册,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作用,激活经营主体内生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