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嘉善大道(祥符荡南路至省界段)后场港桥完成首根桥梁桩基础钻孔及混凝土灌注。该桥位于西塘镇东汇村,全长290米,共需40根桩基,预计11月完成桩基施工。
“整个项目进度比原计划提前了一个多月。”嘉善县交投集团下属公司嘉善银展交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是该项目的建设单位,工程管理科科长陆伟平介绍,本月还将同步开展水泥搅拌桩及预应力管桩试桩,后续将全面铺开软基处理、路床填筑、桥梁下部结构等施工。
项目现场施工如火如荼,县交投集团大楼内讨论正酣。一场围绕“抢工期、保质量、优流程”的推进会正在进行,与会人员深入研讨。
“两区三场用地审批时间较长,尤其钢筋棚选址建设会影响工期,流程至少需20天。”施工单位代表直指症结。设计单位随即点开图纸:“路基宽42米,部分用地达50米,钢筋棚设计宽48米,可否调整选址来破解?”
“复核用地审批文件和路基横断面图,优化必须在合规框架内推进。”嘉善银展交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经理林波的话引发了讨论。翻阅文件规范后,最终确定在用地范围内建设钢筋制作场地,后期将组织参建各方现场踏勘核查水文地质,安排专人全程跟踪选址与方案编制。
两小时推进会梳理出5类8项问题,均明确责任单位、解决时限和验收标准。
而这样的会议每周在这里都要进行一次。林波指着墙上的项目总进度图向记者解释,“我们建立了‘问题台账销号制’,确保每个问题闭环解决,不把隐患带到下一个节点。”他话锋一转,指向与上海青浦区接壤的界河桥节点:“内部高效协同是基础,跨省通道建设更需跨省联动机制发力。”
据悉,嘉善大道(祥符荡南路至省界段)南接规划祥符荡南路,终于浙沪省界北港村界河处,与青浦区金商公路顺接,路线全长7.8公里,采用一级公路(兼顾城市道路)技术标准,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
“界河桥从设计阶段就打破行政壁垒,我们与青浦区建设单位6次专题对接,采用省界桥梁‘双方投资、委托代建 ’模式,委托青浦实施整座界河桥的建设,双方技术团队全程协同,确保标准统一、进度同步。” 林波拿起跨省协作备忘录边比划边说道,嘉善段一级公路标准与上海金商公路参数无缝衔接,共享水文数据、联审交通导改方案,大幅提升了跨省协调效率。
这背后,正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机制在发挥效能。自2019年嘉善与青浦、吴江携手纳入示范区以来,“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的制度创新已深度融入交通建设全流程。像嘉善大道这样的跨省通道,从规划阶段就纳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综合交通专项规划》及两地“十四五”综合交通规划,与上海青浦华为基地、苏州南站科创走廊等重要节点精准衔接,这种“项目未动、规划先行”的超前布局,大幅缩短了项目前期周期。
“更关键的是三地建立的常态化协同机制:从线位走向到技术标准,从建设时序到运营管理,都通过联席会商、联合踏勘、数据共享实现‘共绘一张图’。” 县交通局相关负责人举例说,界河桥的建设标准正是三地交通部门对照示范区规划共同敲定,既符合浙江一级公路规范,又衔接上海市政工程要求,避免了传统跨省项目常见的“标准壁垒”。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用好示范区一体化建设机制,推动跨省对接道路建设。2027年底,嘉善大道建成后,从祥符荡创新中心出发,20分钟就可抵达青浦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 县交通局相关负责人感慨,现在不是“各建各的路”,而是“共织一张网”。这种协同不仅体现在嘉善大道,示范区内多条骨干通道都在复制这种模式——从规划全域统筹到建设资源互通,再到问题联合攻坚,跨省机制正推动一个个交通项目加速落地,为长三角一体化筑牢“血脉经络”。
延伸,再延伸;畅通,再畅通。当前,嘉善县正在以交通为笔,在长三角的版图上奋力勾勒出一条条流畅的时空经纬,努力建成长三角、示范区、县域三个“半小时”交通圈,形成枢纽引领、一体协同、更高质量、水乡韵味、促进富裕的嘉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